第138章 走进明代文学的缤纷世界

历史追光者 丁凡星 2241 字 4个月前

明代还有瞿佑的《剪灯新话》,这部作品在文言短篇小说创作领域有一定地位。

吴承恩的《禹鼎志》,虽然此书已失传,但从一些记载中能了解到它也是一部具有特色的作品。

还有陆人龙的《新世言》,以明代社会为背景,反映了当时的世态人情。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是明代戏曲的杰出代表。

冯惟敏的杂剧《僧尼共犯》,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社会现象。

在文学领域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彩。当我们回首探寻这段辉煌的文学历程时,不禁会思考,为何明代的文学能够如此繁荣昌盛,达到令人瞩目的高度?

中国封建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一度有着繁荣的经济。16、17世纪间,明代曾是世界上手工业与经济最繁荣的国家之一。商品经济的发展,工商业的繁荣,超过了以往的任何一个朝代。经济的繁荣为文学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使更多的人有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文学创作中。

朱元璋废除中书省,六部直接对皇帝负责,后来设置内阁,内阁的作用只是顾问,六部的权力也比较弱。同时还设有监察机构和特务机构,加强对全国臣民的监视。在地方设立三司,加强地方管理。

明代统治者实行了较为宽松的文化政策,鼓励文学创作。朱棣曾下令编纂《永乐大典》,这是中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对保存和传承中国文化起到了重要作用。印刷术的进步使得书籍的印刷和传播更加便捷,促进了文学作品的广泛传播。

小主,

明朝教育不平衡,引爆南北学子大争斗,引发了大明史上最大的一宗冤案 “南北榜案”。朱元璋为了笼络北方士子、维持政治平衡而有意设的局。

南北榜案,又叫春夏榜案,事件发生在洪武三十年(1397年)的会试由85岁的翰林学士刘三吾为主考官。此次考试录取的52名进士全是南方人,引起北方学子的不满,他们认为考官偏袒同乡。朱元璋下令张信等人复查,复查结果仍维持原判,称主考并未舞弊,北方学子的卷子大多文理不通,并有诸多违禁之语。

但北方学子不接受此结论,朱元璋勃然大怒,命令司法机关介入。尽管经过复查,发现考官阅卷公正,北方考生的试卷确实水平欠佳。但朱元璋为了安抚北方士子,平息可能激化的矛盾,仍对考官进行了严厉处罚,并在六月重新举办会试,录取的全是北方人。

司法机关得出的结论是刘三吾、张信等人是“蓝党、胡党”等有关叛乱团伙的重要成员,不甘心以往的失败,妄图借科举之机,网罗培植自己的势力,为日后图谋不轨做组织准备。

最后,刘三吾因年事已高,被免去死罪,流放充军;张信等十人被凌迟处死,原定录取结果一律作废。朱元璋又亲自阅卷,重新录取了61名进士,均为北方人。

这起案件也被称为丁丑科会试案、“春秋榜”或“南北榜糊涂案”。该事件之后,制定了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制度。明朝在历次科考中仍以南人居多,明仁宗时期实行南北分卷,按一定比例录取考生,后又划分为南北中三卷。

此后各朝虽在比例方面有所调整,但依旧遵循分卷取士的原则。北方学子有了更多的机会通过科举进入仕途,提高北方地区整体的文学水平。同时,南北方士子在不同的考试体系下,各自发展出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学风格和流派,丰富了明朝文学的多样化。

明代文学流派众多,唐宋派、公安派、竟陵派等。这些文学流派的出现,促进了文学理论的发展和创新,推动了明代文学的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