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都希望自己聪明,也希望自己手下聪明,但是绝大多数的时候,都是事与愿违。
就算是聪明人,也有大智慧和小聪明的区别。
老曹聪明么?
答案是肯定的,但是他也一样犯错。
唯一的办法,就是时时反省。
老曹也在反省。
为了尽可能的多争取一些撤退的时间和空间,这两天来,曹操几乎是日夜都在盘算谋划。
曹洪执意留了下来,和刘馥一起,一左一右,等待着曹操最后的决定。
曹操外表看起来很沉稳,但是实际上他也会紧张。
他之所以留在这里,就是他非常清楚,如今的处境非常的危险。
外有敌手,内有家贼。
山东内部的情况变动,已经有线报递送到了曹操之处。
这不是他希望看到的,但是也不是在曹操的预料之外。
这些山东之人,原本就不看好曹操,而是觉得二袁才是他们的真正的代言人。
从某个角度上来说,确实是如此。
二袁是士族顶尖的存在,是乡野豪强,地方大姓等发展到最高阶段的模板,所以才被士族子弟称之为天下楷模。
在这样的情况下,二袁想要更进一步的野心,也就暴露了出来。
一个在南,一个在北,山东士族顿时就裂开了,结果被曹操从中间『捡了一个便宜』。
这是很多山东士族子弟的看法,即便是后来曹操统合了山东中原地带,这种问题依旧没有得到什么改善。士族子弟依旧认为士族才是最牛逼,最强大,最完善的政治架构体系,是最强大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集合体,根本不认同曹操这种旁门左道出身的家族。
尤其是在斐潜崛起之后,很多山东士族就开始表示曹操算老几,有本事去和斐潜较劲啊,天天针对我们有意思么?而对于曹操提出应该警惕斐潜,以及提振山东制造业,重新生产研究新式装备的建议不屑一顾。
有关中好东西,买就是了,咱大山东有钱!
曹操无法解决山东内部的矛盾,只能最终将矛盾转移向外,进攻关中,谋取河东,试图迫使斐潜多线作战,千里奔波,以消弱其实力,再逐步蚕食关中,进而全取天下。
在曹操进军关中不利的时候,山东子弟,又双叒叕裂开了!
一些人觉得斐潜是威胁,另外一些人则是觉得斐潜是机会!
一些人大喊着斐潜就是下一个的董卓,另外一些人则是嗤笑着就算是董卓不也是死无全尸?
曹操转战河东,甚至损失了自己的族人兄弟,原本以为会给山东之处的这些士族子弟敲响警钟,让他们警醒,明白斐潜的危险程度,然而事与愿违。
山东子弟甚至有一部分人,开始觉得曹操不中用了,开始谋划着要迎接新的『外戚』了!
没错,曹操在山东人的心中,其实就是一个『外戚』,即便是他现在是『丞相』,也没有改变什么。
大汉万万年,外戚年年换。
宦官,外戚,清流。
这套模式,从关中用到了雒阳。
曹操微微叹了口气。
他其实明白斐潜的一些举措的真正用意。
大汉的『三权分立』的模式,其实根本目的是皇帝为了从地方上夺取更多的统治权。所谓『宦官,外戚,清流』三者,看起来有三个,实际上只有两个,就是中央和地方。
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这个弊病,是从周王朝就带来的病根。如今大汉很多士族子弟,动不动就鼓吹什么周公之法,祖宗制度,不是真的觉得周王朝有多么好,而是希望中央能像是周王朝一样,分封更多的诸侯,让他们也能当一当土皇帝。
这是病,得治。
斐潜表示,我有药。
曹操一看,这药有毒。
斐潜说是药三分毒。
曹操表示,不吃药,先调养。
斐潜则是说不吃药,就开刀……
于是就打起来了。
曹操现在所面临的局面,就像是在古代遇到了难产,产婆大叫着冲了出来,『保大还是保小?!』
什么都要的结局,就是大小两个大概率都会死。
只保一个的结果,就是事情过后了,另外一个会留下怨恨,为什么不两个都保?
曹操的选择,就是再赌一把。
冰火两重天!
要么跌落冰窟,要么重归辉煌!
……
……
相比于曹操的忧虑,马越则是很果决。
他错了么?
错了。
他的问题,是他有想法,但是不愿意和盘托出,和庞统好好沟通协商。
但问题是,这世间又有多少人会什么事情都坦诚相待?
更严重的问题是坦诚相待的那些人,最后都得到了一些什么?!
就像是辱骂那些扶不扶,鄙视那个判决的法官,但是问题的核心点是见死不救,还是疑罪从无,抑或是判决不当么?
想不清楚这些的,多半也想不清楚马越为什么会犯错。
只不过,大多数时候,犯错的人都不觉得自己有什么错。
小主,
马越就是如此。
等到了天黑之后,马越就下达了攻击的命令。
相比于曹氏军队内部的矛盾重重,互相质疑,骠骑军兵卒军校没有任何反对的声音。
凡事皆有利弊。
一千多的骑兵,跨上战马,顺着大河方向,往大河露出的河滩而去。
即便是包裹上了马蹄,减轻了声响,但是震颤依旧无法完全避免。
而且距离近了之后,铁甲和兵器的碰撞声,也是大河流水声无法掩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