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肃军

流华录 清韵公子 4652 字 14天前

“这件事我们不能轻易处理,”桓范在袁徽耳边低声说道,“我们没有权力直接拿下县令,但必须报告上级,避免事态恶化。”袁徽点了点头,眼神坚定,“此事一旦传开,魏郡必定会动荡不安。我们必须立刻上报孙原,不能让这些地方官员肆意妄为。”

两人商议后,决定立即派人将情况上报孙原,并在报告中详细描述了金城县县令的强征行为以及相关证据。与此同时,他们也下令暂时停止所有强行征兵的行动,确保百姓不再受到不公正待遇。

当他们赶回魏郡时,孙原已亲自接待了他们的报告。看完两人带回来的情况后,孙原脸色阴沉,知道如果这一事件不及时处理,势必会引发更大规模的民怨和动荡。他决定立即下令各地严查类似行为,并派遣其他督察前往金城县,查清真相,以示惩戒。

然而,县令的处置权并不在孙原手中。尽管他已要求严查,但对地方官员的处理仍需经过上级的审批。在孙原下令后,金城县的强征行为虽然暂时停止,但所有的事宜仍需上报给更高层级的朝廷和地方主管部门,以防止更多的乱象滋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这些事件的逐步曝光,魏郡内部关于征兵的争议愈加激烈。尽管桓范与袁徽的迅速处理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但仍旧无法完全消除百姓心中的恐惧和不满。许多百姓在投身战场的同时,也在心中埋下了对地方官员的不信任,甚至对于未来的战事充满了恐惧——他们既要面对日益逼近的黄巾军,也要小心自己是否会再次被迫参与到这场没有尽头的战争中。

然而,孙原的目的并未改变,他仍旧在为魏郡的存亡而努力。随着时间推移,士兵们渐渐走到前线,而那些曾因强征而不满的百姓,也开始明白,投身战场或许成了他们唯一能控制自己命运的方式。

魏郡的存亡与这群流民息息相关。此次征兵,虽然以魏郡本地的青壮为主,但流民中的壮年男子也被列为征召对象。由于家园被毁,他们无处可归,战争使得他们早已失去了生存的依托,许多人在绝望中被迫投身于这场关乎生死的战斗。对于他们而言,战场或许是唯一的希望,因为只有通过加入军队,他们才能得到一线生机,或许还能从战斗中找到重建家园的机会。

孙原深知,魏郡的未来寄托在这些新兵身上。然而,这支由流民组成的军队,缺乏战斗经验,许多人甚至连基本的武器都不熟悉,如何将这些散漫的民众组成一支能在战场上有所作为的队伍,是他面临的最大挑战。如何挑选出合适的士兵,如何训练这些草莽出身的百姓,成为了孙原急需解决的问题。

魏郡境内的流民,遍布各个乡村与城镇。原本富饶的田园变成了废墟,许多百姓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为了加快军队的组建进度,孙原决定采取更为直接的策略,尽可能地从流民中选拔壮年男子,快速充实军队。征兵的工作在魏郡各地迅速展开,不论是城镇,还是乡村,都有官兵的身影。他们一边忙碌着登记与筛选,一边强迫那些无路可走的百姓加入。许多人面对征兵,心中愤怒但又无可奈何,他们要么选择顺从,要么只能继续漂泊。对于流民而言,参军成为了唯一的出路,尽管战场上充满未知的危险。

几日之后,五千名士卒的名额终于填满。这些士兵中,三千余人来自各地的流民,剩下的一千人是魏郡本地的青壮。虽然队伍已经形成,但战斗力如何,尚不得而知。流民们的素质参差不齐,许多人从未接触过兵刃,武器使用极为生疏。孙原心中清楚,这支由草莽出身的人组成的队伍,虽然庞大,但如同一盘散沙,无法与黄巾军的精锐部队抗衡。

尽管如此,孙原并没有因此失去信心。他知道,虽然这些士兵的战斗力暂时不足,但只要进行有效的训练,加以磨砺,或许能够迅速提升其基本战斗素养。更何况,这支新组建的队伍,虽然质地不精,却拥有忠诚与勇气,若能加以调教,依旧能为魏郡争得一线生机。

在魏郡的军营内,尘土飞扬,战鼓已经擂响。那些新征募的士兵,或是流民,或是贫苦百姓,开始了他们的初步训练。刚开始时,大多数人都从未持过兵器,训练场上充斥着笨拙的身影。握刀柄的手不稳,步伐混乱,许多人甚至连基本的队形都无法维持。

审配冷静沉稳,善于训练士兵,尤其是那些草莽出身的兵员。孙原深知,审配的到来将成为这支军队能否成型的关键。他要求审配亲自负责训练这些新兵。

“兵刃在手,生死存亡之间,容不得半点马虎。”审配站在操练场上,目光如炬,声音低沉却震慑力十足。他身披铠甲,周身散发出威严与气势,“从今天起,你们便是战士。手中的刀、矛不仅是武器,它是你们赖以生存的唯一保障!生死之间,唯有战斗!”

审配的言辞如重锤击打在士兵们的心头,原本迷茫的流民们瞬间意识到,他们的命运已与这支军队捆绑在一起。士兵们纷纷奋起,开始按照审配的指示进行严格训练。审配没有急于求成,而是根据每个人的身体条件与反应速度,进行分组训练。他从最基本的阵型开始教起,逐步教授士兵们如何使用武器,如何保持队形,如何与他人协作。那些从未接受过军事训练的流民们,刚开始时步伐杂乱,动作生疏,但在审配耐心的指导下,慢慢地,他们开始掌握基本的战斗技能,逐步变得更加协调与自信。

与此同时,孙原的智囊郭嘉也没有闲着。他深知,这支军队虽然人数众多,但训练时间过短,战斗经验也不足,贸然与黄巾军主力正面交锋必定会遭遇惨重的失败。经过深思熟虑,郭嘉提出了一个应对策略:“主公,黄巾军虽然人数众多,但纪律松散,若我军能采取灵活机动的小规模战斗为主,奇袭为辅,必能制敌之长,避己之短。”

孙原深知郭嘉的谋略独到,便决定采纳他的建议。他命令军队按照郭嘉的战术调整兵员编制,将防线划分为多个小型战区,令各路兵力独立行动。时而合围,时而分散,利用敌军散漫的作战方式,逐步蚕食黄巾军的力量。此外,孙原还指示郭嘉重新规划后勤物资的分配,将粮草和兵员按需分配,确保各路军队能够持续作战而不至于因后勤不足而陷入困境。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随着审配的严格训练和郭嘉的战略指引,士兵们的战斗素质逐渐提高,士气也在稳步上升。军营内,士兵们分工明确,有的负责制造兵器,有的负责储备粮草,有的则协助训练新兵。魏郡的后勤系统也在稳步建设中,确保每一位士兵都能够得到充分的保障。同时,孙原也着手将粮草下发给各户,帮助百姓度过春耕。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为即将上战场的士兵提供支持,还能在春耕时节保护民力,避免因战争造成的粮食短缺影响整个魏郡的生计。

孙原在魏郡太守府已经连续工作了十几日,白日夜晚皆在案头与政务为伴,身心俱疲,双目已有些许浮肿,眉宇间的疲惫难掩。他早已习惯这种劳碌的日子,却也知晓,魏郡的局势如风中之烛,稍不留神便可能倾覆。他未曾停歇片刻,沉浸于案卷之间,忙得忘了身后的轻风,亦忽略了自己已近极限的体力。

而远在魏郡城外的清韵小筑,心然、李怡萱与林紫夜三女幽居其中,三人性格各异,但彼此间有着深厚的友谊。心然冷静、机智,李怡萱温婉、善解,林紫夜则冷艳、深邃。她们并非不知孙原在府中忙碌,只是深知他的职责重大,心头虽牵挂,亦不愿因此打扰他。只是时光荏苒,几日未见,李怡萱终是忍不住,起身盈盈一笑,望着两位姐妹说道:“既然已在魏郡,为何总是隐匿于此?孙原终日忙碌,难道不该去看看他?他未必如我等所想,欲独自承受一切。”

心然轻轻皱眉,目光如水,含着几分思虑:“孙原之事繁多,未必有暇见我们,若贸然入府,只怕反成干扰。”她语气柔和,但语气中透露出一丝理性与谨慎。

林紫夜微微抿唇,眉头微蹙,过了一会儿,终于开口:“或许,正如怡萱所言,我们此去,不单是为了解忧,更是让他明白,魏郡之事重,但身边的人依旧在。我们不为其他,只是希望他知道,不必一人独自承受。”

李怡萱听罢,柔声道:“说得对,今日便去看看吧。”她起身,整理了一下衣衫,长裙轻轻拂过地面,如同微风般温婉。紫夜随她而起,心然则凝神片刻,收回手中的书卷,轻轻道:“既然如此,那便随你们一同去。”她的语气平静,仿佛一切皆已在她心中预料。

三女合步入城,越过街市,穿过古老的巷弄,朝着太守府方向走去。一路上,李怡萱时不时回望清韵小筑,那座幽静的园林仿佛依旧在呼唤她,却因心中急切的挂念,而无法停留太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