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百三十章 荆轲刺秦(一)

王朝的腐朽 立日耳 1776 字 26天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督荆轲捧着装有樊於期头颅的盒子,秦舞阳捧着装有督亢之图的匣子,按照正、副使的次序前进。来到咸阳宫殿前台阶下,秦舞阳脸色突变,浑身发抖,秦国群臣都感到奇怪。荆轲回头对秦舞阳笑笑,上前谢罪,表示,北方藩属蛮夷之地的粗野之人,没有见过天子,所以心惊胆颤。望大王稍稍宽容他,让他能够在大王面前完成使命。

秦王表示,递上舞阳所拿的地图。

荆轲取过地图献上,秦王展开地图,等到地图展到尽头,匕首露了出来。荆轲趁机左手拉住秦王的衣袖,右手拿匕首直刺。还未近身,秦王大惊,抽身起跳,衣袖挣断,慌忙抽剑,因为剑身太长,只能抓到剑鞘。又因为一时慌张,剑又套得太紧,未能拔出。

荆轲追赶秦王,秦王绕柱逃跑。秦国群臣都被吓坏,因为事发突然,都失去了常态。根据秦国律法,群臣在殿上侍从时不得携带兵器;各位郎中携带兵器也只能在店外守卫,没有诏令不得入内。正当危急之时,也来不及传唤店外的士兵,因此荆轲能够追击秦王。仓促之间,慌张急迫,只能空手与荆轲搏击。这时,医官夏无且用他所捧的医袋投打荆轲。秦王正绕柱,不知如何是好,听到左右群臣喊道,‘王负剑’秦王把剑推到背后,才拔出剑攻击荆轲,砍断他的左腿。

荆轲已然残废,不能追击,就举起匕首投刺秦王,不中,击中铜柱。秦王接连攻打荆轲,荆轲被刺伤八处。荆轲自知已经失败,就倚在柱子上大笑,张开双腿像簸箕一样坐着骂道,大事之所以没有成功,是因为我想要活捉你,来迫使你订立归还诸侯土地的契约回报太子。

这时,侍卫冲上来杀死荆轲。事后,秦王论功行赏,处罚那些犯错的官员。赐给夏无且黄金二百镒。

秦国因为荆轲刺杀一事,增派军队前往赵国,秦王命令王翦攻打燕国,十月攻克蓟城。燕王喜、太子但率领燕国精锐向东退守辽东。秦将李信紧紧追击燕王,代王嘉向燕王喜写信,表示,如今秦军之所以追击燕军特别急迫,是因为太子丹。如果您杀掉太子丹,把他的头颅献给秦王,一定会得到秦王的宽恕,社稷也会侥幸得到祭祀。

此后李信追击太子丹,太子丹隐藏在衍水河中,燕王派使者杀了太子丹,准备把他的头颅献给秦王。秦国人又攻打燕国。

太史公在《刺客列传》的最后说了这样一段话:‘自曹沫至荆轲五人,此其义或成或不成,然其立意较然,不欺其志,名垂后世,岂妄也哉!’史家记事,首要便是据实直笔,因为史书是要留给后人看的,将真实的东西留给后人,后人能得到什么不好说,但真正能够从中有所得,也必定会是真实的。可再厉害的史学家,也终归是遵循着既定规则和个人倾向。

年少之时,初听荆轲的故事,难免会生出崇仰之情,因为在那个年纪,英雄式的人物总是带着无限的光环,谁人又不渴望成为英雄呢?稍稍懂事之后,知道了一个名叫历史车轮的东西,它是什么做的?它怎么运转?它又驶往何方?这些统统不知晓!可既然知道了所谓的车轮,便自觉有些不同了,往日的英雄失去了光辉,古来王侯将相、兴衰沉浮,好似都轻飘飘一般,左右不过一句话,一页纸。只是想不通之时,迷茫和惆怅就涌上了心头。随着见识的丰富和阅历的增长,便渐渐有了新的感悟,世上所有的难处便在于未曾,未曾知晓、未曾见过、未曾明白、未曾做到,凡人所有的忧虑则在于不得,不得时机、不得福禄、不得窍门、不得解脱。荆轲的武艺剑术如何不好说,但绝不如聂政高超,不如专诸精妙,技艺上的短缺,是造成荆轲失败的原因之一。而太子丹的昏聩则让这场刺杀变得可笑,细数荆轲刺秦,荆轲慷慨赴秦的决然、英勇果敢的敏锐、事败不成的洒脱,不管历史走向如何、天下大势怎样,荆轲身上的光辉是掩盖不住的。荆轲的失败只是诸侯失败的一部分,但以天下诸侯的视角点评荆轲则不尽正确,他的事迹是个人的成就、是道义的体现。正确是不包含情感的,而评价一个人却又要饱含情感。

荆轲刺秦是一个失败的范例,从一开始它或许就是一个错误,昏聩的继承人、不合格的治国理念、优柔寡断的性情、缺乏的耐性和隐忍,太子丹证明了,信任和帮助是多么的重要,没有这些东西,即使是绝佳的机会、果敢的勇士、预想的计谋,也会功败垂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