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复明惟王爷也!

抗清 傲骨铁心 2147 字 1个月前

天子分身火耳!

“老宗伯不但详细摸清江南及周边驻防清军兵力虚实,收买大量清军官兵,还多次派人秘密联系西南的孙可望和东南的国姓,在老宗伯多方努力下,孙可望和国姓同意出兵”

说到这,罗子木有些遗憾叹了口气,说是孙可望虽支持老宗伯的战略,但他是“国主”必须坐镇云贵,不能亲自统兵出征,因此将执行这一战略计划的任务交给了因兵败保宁而被撤职的蜀王刘文秀。

然而刘文秀已对孙可望心生不满,不愿再让孙可望建立更大功勋,因而拖延出兵消极应对。

“东南方向的国姓虽是老宗伯的学生,也打着永历朝廷旗号,不过在我看来国姓根本不想与孙可望会师长江,因为那样一来他就要听命于朝廷,且我听说当时国姓在暗中正与清廷秘密谈判”

说这件事时,罗子木语气明显有埋怨之意,甚至将国姓置于降清被杀的孙可望之下。

这也是人之常情。

毕竟,当年国姓将张尚书抛在敌后一事,甚是叫人寒心。

罗所说的西南、东南会师长江战略,王五也听说过,只是最后唯有鲁王监国政权的残余力量在张名振、张煌言的率领下,认认真真地执行了这一计划。

也就是二张“三入长江”之役。

第一次抵达镇江;

第二次到达仪征;

第三次直逼南京。

罗子木坦言当年“三入长江”不管是钱粮还是情报,亦或资金来源,皆由钱谦益联络的反清力量予以提供。

“尽囊以资之。”

因此老宗伯绝不是外界所言贪生怕死之人,实乃隆武元年以后复明士绅心目中的复兴秘密“领袖”。

或者说是盟主。

也正是在其号召下,江南士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大力支持二张三入长江,以及随后郑军大举入江。

很多府州县在明军入长江后便宣布反正易帜,自是钱谦益之前做的若干工作影响。

殉国的瞿式耜说:“钱谦益身在虏中,未尝须臾不念本朝,而规划形势,了如指掌,绰有成算,忠躯义感溢于楮墨之间”。

死于荒外的晋王李定国也多次以腊丸密书同钱谦益联络,让钱为永历朝廷联络东南抗清义民。

种种事实都表明钱谦益这二十年来是不遗余力在反清复明。

东西并进的战略计划因西南和东南明军主力无法并进,导致二张在长江苦侯无果,只能退兵。

“老宗伯一直没有放弃复明,在西南朝廷危亡时又为国姓提出有名的“楸秤三局”战略方针,并屡次写信督促国姓出兵北上长江。为打消国姓顾虑,老宗伯更是抱病前往苏淞说劝水师提督马进宝按兵不动,为国姓所部海船入江提供便利。一切都很顺利,南都指日可下”

说到这,罗子木再次打住,面上也是无比唏嘘之色。

后面的事王五知道。

上天给明朝开了一个玩笑——占尽优势的郑军竟然因为轻敌大意败了,且在仍占有优势的情况下不顾友军匆忙撤军,以致南都城内的清军都为之目瞪口呆,直言侥幸。

最后一次复兴机会就此逝去。

仔细想想罗所说的这些事,王五对钱谦益不由改观。

钱氏失节是事实。

可若说弘光元年钱失节乃是其一生污点,无法原谅,那当初清廷占领南都后对江南可是传檄而定!

也就是说弘光元年江南无论是士绅还是百姓都无人抗清,哪怕是率先在江南竖起抗清义旗的陈明遇、阎应元、冯厚敦三公,其实在清廷剃发令下来前,他们也是降了清的!

剃发令一下,绅民才知非亡国易代而是亡天下,毁绝文明传承,遂奋起抗争。

历史本就是极其复杂之事。

论迹不论心。

看所做所为才当是客观公正之评价。

说免难听点,如果不是多尔衮心血来潮强令汉人剃发易服,极大概率不会有后面长达二十年的抗清战争。

或者说汉人军民反抗烈度不会这么大。

在边上一直听着没说话的浮尘子道长也不禁挼须道:“这么说来,老宗伯倒是个抗清的义士了,先前贫道倒是误会他了。”

“没有老宗伯的暗中支持,我们哪里能在海上撑得下去,我奉尚书之命在江南活动遇险多次,都是老宗伯暗中托人解救于我只老宗伯年事已高,今年已经八十三,本是应去探望他老人家,但因尚书嘱托甚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