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第六十四章,乃是圣人老子思想的进一步阐述明析,于此章节,老子通过“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这几句话,提醒修者,在事物安稳、尚未出现什么征兆的时候,是最容易把握和谋划的。
这也启示修者,在红尘俗世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应具备预见未来的前瞻性,提前做好诸般准备,防患于未然。
同时,这也告诉修者,在事物脆弱和细微的时候,最容易消解和散失,因此,在事物发展的初期阶段,就应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关注。莫到不可救药,无可挽回时才去为难解救。
圣人老子用“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三个生动的比喻,说明了事物发展的过程和规律。
这世间,任何伟大的成就,都是从微小、不起眼开始起步的。这让修者明白,要想实现远大的人生目标,就必须从点滴做起,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
老子还告诫修者,“为者败之,执者失之”。讲的是,过度作为和执着于某些事物,往往会带来失败和损害。
这边启示修者,在处理红尘世道人际关系和红尘俗世社会问题之时,应该尊重他人的意愿和选择,不要过多的强行干涉和施加压力。相反,应该以平和的心态,去面对一切,学会顺应自然规律和节奏,不强求、不妄为。
老子提到“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这是他对“无为而治”思想的进一步阐述。
圣人之所以是圣人,能够无败无失,是因为他们不强行干预任何事情,而是顺应自然,遵循规律。这种放任的管方式,却并非是完全不作为,而是要求修者,在尊重自然规律的基础上,以平和的心态去应对一切事物。所谓之超脱,在于精神自在,而非在于刻意强为。
《道德经》第六十四章曰“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是以圣人欲不欲,不贵难得之货;学不学,复众人之所过。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
其中之意是“安然平稳状态,更容易持之而守。未见任何之兆端,便可从容图谋。脆弱不支,容易瓦解崩塌,细微未显露时,更容易消散瓦解。
要趁事情未发生之时努力,要趁世道未混乱之时治理。合抱之木,乃是从细如针毫之时长起来的。九层的高台,也是一筐土一筐土筑基堆垒起来的,千里之行,亦是一步又一步迈步走出来的。
人为干涉的努力,必然会失败。人为独持保守的,必然会丧失殆尽。所以,圣人不是靠自己的力量作为,就不会失败;不是依着自己努力去持有守护,就不会丧失殆尽。
世上之人行事,往往是几近成功的时候,又失败了!若到最后一刻,还像刚开始时一样谨小慎微,自就不会有失败这事了!
所以,圣人需要世人所遗弃不要的,而不看重世人所珍惜看重的。圣人学习世人以为是愚顿拙劣而不去学的,他将众人从过往所犯的错误中领了回来。圣人这样做,是顺应万物自在的本相,而不是只为一己之私的作为 。”
在大东方地界,人们常用筷子就餐夹吃食物,两根小棍儿一双筷子,配个碗蝶什么的,便是餐食工具标配,简单好用,甚是得心应手。
而筷子的标准长度,七寸六分(约23厘米)象征着人的七情六欲?。七情指的是喜、怒、忧、思、悲、恐、惊,是人类基本的情感反应。
六欲则涵盖了眼、耳、口,鼻、身、心意等人类本能的欲望。通过将筷子的长度与七情六欲挂钩,提醒人们在满足口腹之欲的过程中,要节制情感和欲望,避免过度放纵。?
此外,筷子的长度七寸六分,也有实用的考虑。
这个长度使得筷子在使用时既能够灵活夹取食物,又不会因过长或过短而造成不便。
在人体工程学和美学上,筷子的长度与餐具、食物等搭配起来,显得是那么的和谐与美观,这体现了古人在生活器具设计上的卓越智慧与机繁。
话说,黄州府地界,有一家普济大药房,掌柜的姓魏,却是日长久间都不记得了他的名来,便常呼之为魏掌柜。
这魏掌柜做生意很有头脑,他将本地特产三七、茯苓等中药材,经水路远销到苏杭二州,然后顺便带回苏杭特产龙井茶,一来一回,两头不落空,很快便聚起了万贯家财来。
这一天,魏掌柜又有大喜,迎娶一小妾入门。当地的有头有脸的商贾名仕纷纷前来道贺,那气氛自然是无比喜庆。
可就在中午喜宴将开之时,却发生了一件不太愉快的事。也不知从哪里冒岀来几个乞丐,他们也争抢着赶场子般,到这魏府上,一个个递上了个红包,且说是前来道喜祝贺的。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只不过打开那一个个喜庆红包,里头皆只才一文钱而矣!魏家的下人,见了这场景,是又好气又好笑,本想夹舀些饭菜,打发乞丐们出门算了,谁知其中的一个老乞丐,却大摇其头,开口说道:“小的们都是久仰魏掌柜大名,特地前来府上贺喜的,这会儿喜词说完了!喜礼红包也封付了!小的们就该是魏掌柜府上的宾客了!你们哪有请客人站着吃喜酒的道理!”
众乞丐闻言,纷纷附和那老乞丐。下人怕主人晓得了事,动怒责罚,很是心烦,便喊来了几个看家护院的。一干护院见了状况,撸起袖管就动起拳脚来,一通伏虎拳打狗棒过去,一个乞丐被打得腾空飞起,跌落在墙根。
乞丐们顿时慌了主张,乱了阵脚,扶起那个受伤的乞丐之后,自就不声不响地逃也式离去。
然这吵吵嚷嚷的场面,还是引来了不少客人和魏掌柜,都想着过来看个究竟。待下人和护院,眉飞色舞地向魏掌柜讲述了经过后,那帮乞丐却是去而又返。
他们此来,竟然分成三小队而行,每一队皆是一字排开,若稍稍留心,自会发现,三队乞丐,皆是由壮实而至瘦弱,年纪由少小而至老迈,依次分布排列整齐。更叫人感到奇怪的是,他们手里都拿着一只碗和一双筷子,嘴里还念念有词,却是听不真切。
一般人哪见过这阵势,愕然之际,有那见多识广的老者,暗叫了声“不好”兀自赶紧的给魏掌柜提了个醒:“魏掌柜,你这是遇上麻烦了!”
还不等魏掌柜答他话,一旁的护院,便剑眉一挑,抢话道:“唉!不就是几个叫花子么,有什么麻烦来,过来,就用拳头对付他们就是!”
那老者白了那护院一眼,冷哼了一声:“哼!那你就试试看,这祸事正是你那一顿拳脚惹来的!”
听老者这么一说,魏掌柜就有点慌了!他忙向老者请教。老者一抹长须,说道:“哎!若老朽猜得不错的话,这是江湖上筷子帮的人,上你门来,你得好言好语好招呼他们,否则他们会像水田里的蚂蝗一般,咬住你,不吸饱包,是不会松口的!”
魏掌柜闻言,很是奇怪的问道:“什么筷子帮!?不是丐帮么?!”老者回答他道:“老朽也只是略有耳闻,所谓筷子帮,乃是丐帮的一个分支,他们一双筷子不离身,求的是两餐温饱!”
还没等老者说完,那帮乞丐已经到了魏府门前。魏掌柜见了又脏又臭的他们,是怎么也挤不出笑容来。只好硬邦邦地问了一句道:“你们……这是有何贵干?”
那帮乞丐并不答话,只是端起碗拿着筷,叮叮当当地敲打了起来,边敲且边唱道“老话说了!敲筷敲碗,一世讨饭...。”
叫人恼怒的是,他们这口里唱的,居然是当地民间哭丧时的苦调调。经这么一闹,魏掌柜家这喜庆气全无,宾客个个都叫晦气,晦气!
魏掌柜虽然是个生意精,但他摸不准这帮乞丐要干什么,又怕自己说错话,弄出更大的麻烦来,只得央求刚才提醒他的那位老者,出面探探水深水浅。
那老者应该是个老江湖,他彬彬有礼上前,抱拳起手作礼,乞丐们见了,倒还卖他三分薄面,只听一个乞丐说道:“魏掌柜财大气粗,对下人管教不严,若是一般冲突,我们也就罢了,但他的护院出手伤了我们的人,这笔账是非算不可的!”
老者点了点头,满脸堆笑地对乞丐们说道:“各位在本地乞食,算是讨嫌的生意,这事儿可否卖老朽个面子,就此打住,大家低头不见抬头见的,免得日后碰了面,都是尴尬无颜。”
他话一出口,乞丐们不乐意了!忿忿不平道:“老人家你这话,是绵里藏针啊!你言下之意,我们在此地讨生活,就该忍气吞声?任人宰割不成?你见笑了!虽说我们做了乞丐,可靠天靠地靠善人过活,所谓烂命一条,却是天不怕来地不怕,不妨告诉你老,这年月,缺衣少食的叫花子很多,信不信我们把碗筷再一敲,能把附近几个县的弟兄都给招这来?这事儿不能就这么算了!得有个说法。”
这下,老者也没辙了!只在心里暗骂道:“他娘的!传闻筷子兄弟碗敲响,不是闹门,就是反!果然是没错,惹火了筷子帮的人,真没啥好事来!”
魏掌柜本想命人去报官,却被老者极力劝阻道:“魏掌柜,若他们天天来敲筷敲碗,官府能将他们全都抓起来么!?再说了!他们的吃的是残羹剩饭,睡的是大街小巷臭水沟旁,多与老鼠,虱子跳蚤为伴,早不计较好活了!难道还怕进衙门的牢笼!若是进去了!还有个管吃管住的地!可出来了!他们又岂能尚罢甘休!”
见魏掌柜这般态度,乞丐们都火了!又提起筷子叮叮当当地敲响碗儿。那调子敲得急促紧张,好像疾风骤雨,逃命跑荒一般。
不待一锅烟叶的工夫,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就发生了!这地方附近的大街小巷,都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碗声应和着,那声音嘈杂刺耳,叫人躲无可躲避之不及。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他们这一通敲打,魏府的喜宴是办不下去了!客人们都捂住了耳朵,催促魏掌柜快些想点儿办法。
正当魏掌柜急得像热锅里的蚂蚁团团转圈之时,那敲碗的声音突然止住了!而这边的敲打嘈杂声一停,这地方周边的敲碗声也跟着戛然而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