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4章 印度宗教之四锡克教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387 字 3个月前

那纳克反对男尊女卑。当时,社会上妇女备受歧视,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种姓中,流行着一种杀害女婴的陋俗,女孩一生下来,就被杀死。那纳克坚决反对这种野蛮行为,并指出了妇女应有的地位。他认为,在生活中,男子离不开女子,否则没法过日子。他还说,妇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们在男人面前为什么就一钱不值呢?怎能说她们低贱,微不足道呢?

那纳克讲究实际,不相信出家为僧和云游山林就可以见到梵天的说法。他认为,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说,人们只有尽好家庭义务,才能沿着正确道路到达梵天那里。他发现,几乎所有教派只强调外表形式,因而相互争吵,有许多天真的人就是在这种争吵的烟幕中受骗上当。因此,他鼓励和开导这些人挣脱骗人的罗网。

尽管那纳克也叫人们叨念罗摩,以求解脱,但他从不叫人们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结了婚,还生了两个儿子。

那纳克上师出生于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从事耕种,直到生命的最后一息。他时常教导教徒:“生活在虚幻之中,而又不为虚幻所迷恋,才能得到真正的瑜伽(即精神和梵天融为一体)。靠外表的伪装,什么也不可能得到。”他认为,只是吹牛说大话和谈经论道的人,不会成为瑜加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那纳克上师活了77岁,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传播着他的教义,影响很大。他死后,他所创建的锡克教,迅速地传播到整个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继那纳克上师之后,恩戈代瓦当了锡克教的第二代上师,那纳克在世时,亲自把上师的宝座交给了他(1539年那纳克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为自己的继承人)。恩戈代瓦死后(1539~1552),阿马·达斯(1552~1574)继位,他为宣传锡克教主张,扩大锡克教影响而作了大量工作。后来他任命女婿拉姆·达斯·索迪为上师。从此上师一职由索迪家族世袭。拉姆·达斯在锡克教圣地阿姆利则修建了一座锡克寺。寺身镀金,故以金寺得名,作为锡克教最神圣的朝拜中心。

三、锡克教的主要特色

锡克教徒的着装和服饰一直以来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在许多国家的一些影视作品中,头裹长巾、胡子很长,一副英伟的男子气概的锡克教徒打扮成了人们心中典型的“印度人”扮相。

1699年,戈宾德·辛格制定了锡克教徒必须遵守的为正义而进行圣战的五条“卡尔萨戒律”称为“5k“标志:kesh(终生蓄长须发),kangh(戴发梳),kacch(穿短裤),kirpan(身佩短剑),kara(戴手镯).

这5件事在锡克教中具有特殊含义。蓄长发、长须表示睿智、博学和大胆、勇猛,是锡克教成年男教徒最重要的标志。加发梳是为了保持头发的整洁,也可以促进心灵修炼。戴钢手镯象征锡克教兄弟永远团结。佩短剑表示追求自由和平等的坚强信念。穿短衣裤是为了区别于印度教教徒穿着的长衫。不过,今天的锡克教男子平时很少穿短衣裤、佩短剑,但蓄发、加发梳、戴钢手镯仍然极为普遍,尤其是在梳好头发之后,再包上一条长长的头巾,成为锡克教徒的典型形象。此外,令人印象深刻的是,虽然印度乞丐很多,但锡克教徒中很少有乞丐,因为锡克教徒强调勤劳、勇敢,而且内部团结,互为兄弟。锡克寺往往就是该教的慈善中心。

锡克教允许吃肉,但禁止吃按伊斯兰教律法屠宰的牲畜。换句话说穆斯林认为合法的食物,锡克教就认为是非法。

锡克教认为人生活的本分就是敬拜“真名”,他们反对印度教和伊斯兰教繁复的仪式,并且反对偶像崇拜、禁欲行为和在恒河沐浴,或往阿拉伯(Arabia)麦加朝圣。信徒要牢记上师的教训,培养高超的品格和内涵,在入会礼仪中,要立约不可奸淫,要工作、奉献金钱、帮助人、敬拜“真名”;他们更要参与社会服务,不向政治压力低头,为争取独立自主而武装起来,为奉行的真理而进行圣战。他们敬拜的地方是圣堂,中文翻译为锡克寺,亦叫“上师之家”,是宗教活动的中心。信徒进入圣堂要脱鞋打坐,男人戴上“头巾帽”(turban),头发通常不加修剪,女人头上则披着“纱巾”(chiffon)。

锡克教教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严格信仰一神论,认为神是唯一的、是全知全能的,是宇宙万物的缔造者,是公正而仁慈的。

2.主张在神的面前人人平等,反对种姓分离与歧视妇女。

3.信仰业报轮回说,人要靠神的惠顾和上师的指导才得以解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