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印度佛教四大圣地之三鹿野苑

这就是印度 开心可可 2191 字 2个月前

1910年,鹿野苑博物馆建立,阿育王柱四面狮子石刻像为镇馆之宝,另外还收藏有一批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幅图画。

二、典籍记载

公元5世纪,法显《佛国记》记述,波罗捺城“东北十里许,得仙人鹿野苑精舍。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世尊将成道,诸天于空中唱言:‘白净王子出家学道,却后七日当成佛。’辟支佛闻已,即取泥洹,故名此处为仙人鹿野苑。世尊成道已,后人于此处起精舍。佛欲度拘驎等五人,五人相谓言:‘此瞿昙沙门本六年苦行,日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况入人间,恣身、口、意,何道之有?今日来者,慎勿与语。’佛到,五人皆起作礼处。复北行六十步,佛于此东向坐,始转法轮,度拘鳞等五人处;其北二十步,佛为弥勒受记处;其南五十步,翳罗钵龙问佛:‘我何时当得免此龙身?’此处皆起塔,见在。中有二僧伽蓝,悉有僧住。”

公元7世纪,玄奘在《大唐西域记》卷七记述:“婆罗痆河东北行十余里,至鹿野伽蓝。区界八分,连垣周堵,层轩重阁,丽究规矩。僧徒一千五百人,并学小乘正量部法。大垣中有精舍,高二百余尺,上以黄金隐起作庵没罗果。石为基陛,砖作层龛,龛匝四周,节级百数,皆有隐起黄金佛像。精舍中有鍮石佛像,量等如来身,作转法轮势。精舍西南有石窣堵波,无忧王建也,基虽倾陷,尚余百尺。前建石柱,高七十余尺。石含玉润,鉴照映彻。殷勤祈请,影见众像,善恶之相,时有见者。是如来成正觉已初转法轮处也。其侧不远窣堵波,是阿若憍陈如等见菩萨舍苦行,遂不侍卫,来至于此,而自习定。”原书对鹿野苑其他景观的记述也非常周详,成为19世纪末考古的重要依据。

三、主要建筑

1、答枚克佛塔

鹿野苑的所有建筑当年被土耳其人破坏殆尽,但答枚克佛塔(Dhamekh Stūpa)却在废墟中保存了下来,属留存极少的阿育王时期建筑,笈多王朝时曾予重修。

答枚克佛塔是佛舍利塔,也弥勒菩萨授记塔,是阿育王时期建筑,整体雄伟高大,看到这两千多年前的建筑,不禁让人惊叹折服。塔身上刻着精美绝伦的石雕壁画与铭文,手法之精巧,实在让人震撼。从精舍遗迹向东穿过大大小小的佛塔,高大庄严的梅呾丽耶塔(答枚克佛塔)呈现眼前。这是鹿野苑的标志性建筑,高40余米,直径达28余米,梅呾丽耶意为“弥勒”或“慈氏”,即表示释迦如来授记弥勒菩萨将来成道和转法轮之处。

答枚克佛塔分为两层,顶部的塔刹和栏杆已毁坏,一层为青色砂岩砌成,二层为红砂岩砌成,圆周巧妙设计成八瓣莲花,花瓣间的连接处刻有各种精细图纹,其中有卍字、莲花、云勾形树叶、多种图案花边等,精美绝伦。每瓣莲花中央设有一佛龛,其中原供奉笈多王朝时期的佛等身像,可惜上世纪五十年代被人盗走。

牟拉甘陀库底精舍的废墟中标有佛陀在头一个雨季中的驻锡地,在这东面,就是1931年新建的根本香室精舍(Mūlagandhakuī vihāra),那里有精美的壁画,介绍佛陀的生平,再后则是鹿园,仍有鹿群在那里生活。

2、阿育王石柱残柱

柱高15米,上有内容为禁止破僧的婆罗谜字体铭文,柱头已断,但底部仍然在原址。原来的柱高达10多米,头部雕有四面狮像,该狮像现被作为印度国徽的图案。这段石柱的主要部分(2米多)保存在“鹿野苑考古博物馆”中,该馆建于1910年,另藏有一些有印度佛教艺术的珍宝,其中包括300多幅图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