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北边,估计早就在准备了,所以这次他只征招徭役,也只在关中运粮,没有太大的危险,
百姓们的逆反心理不会太大,而且,征粮,他不写征粮,而是募捐,虽然百姓们可能募捐的数目少些,
但一些富户,世家大族,这些人才是募捐的大头,没看见告示写:
但凡捐粮者,不论多寡,皆为忠义之士,县府记录功德,予以表彰,捐粮前百名,刻碑立传!
这样一来即便后面,打完北边,再打南边,军力不足的时候,再征兵征粮,
百姓们也比连续两次“强征”更容易接受。”
听到这话,沈呦呦点点头,继续询问他爹:“那徭役肯定没咱们事儿了,捐粮,咱们捐吗?”
“捐啊,本来咱们也就打算好了捐粮的,这不叫事儿。”
不过这次征徭役,十五岁至三十五岁的,每户一个名额,若是家里只有一位符合被征条件的,可以交粮食抵名额。
五石粮食一个名额,说实话,可不是每个家庭都舍得抵的。
更多的百姓心中觉得,反正不用上战场,就是在关中押运下粮食。
就在父女二人聊着聊着,沈呦呦突然拉住缰绳,猛然调转马头,返回房县。
“干啥啊闺女?”
“爹,周伯伯家里,大儿子满十五岁了吧,他家也要征徭役,还不能用粮食抵。”
沈知秋也瞬间明白了,周迁那人真是对他们没话说,一开始就帮着他闺女,
后来又给他们做鞋底子和簪子的经销商,现在皮子山货也让他大儿看着收了,
他组织了一个小商队在跑外面,专门对外批发鞋底子和簪子。
等沈知秋和沈呦呦到了周迁家时,别说,来的还真是时候。
周迁正和他大哥说呢,他大哥身体不好,大哥家也只有一个儿子,自然不能被征走,谁知道这一仗要打多久。
他自己家大儿十五岁了,他自己也在征兵范围内。
关键是他们在县城里住着,大哥在乡下照顾老娘,两家户籍也分开了,就要去两个人。
周迁刚说完:“我和大儿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