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高乐将军在5月30日抵达阿尔及尔,包括前空军总司令维勒明在内的诸多法军高层在当天中午的午餐会上绕过了吉罗和朱安,直接向这位抗战领袖表达出愿意接受战斗法国领导的意愿,全然不在意英美代表阴鸷的神色。
而对于吉罗和朱安而言,这些高层将校的举动也略显伤人。他们为了防止美国人再生事,并没有将二人已经借由德内尔同战斗法国达成默契的情况告知众人,结果戴高乐一来,这群家伙立刻就不把他们当回事了。
对于这种直接体现人心向背的境况,德内尔不便予以置评。
如今就连北非上层都充斥着对自己身份不加掩饰的“戴高乐主义者”,早就对洛林十字心驰神往的普通民众态度自然更加明晰。正因如此,还对遏制戴高乐主义抱有不切实际幻想的英美两国想尽办法,力图将戴高乐隔绝在法国民众之外。
但英美又不敢将戴高乐软禁起来,因此所谓的“隔绝”完全就是个笑话。下午四点钟,戴高乐“心血来潮”,要到邮政广场上为战争死难者献花,美国卫兵想以安防为借口拒绝,却被陪同的德内尔轻易驳得哑口无言,只能放行。
当巨人般的戴高乐出现在街头上时,法国人和阿尔及利亚人立刻就认出了他那雄伟的身姿,接着就是欢呼,震耳欲聋的欢呼,数不清的热情民众汹涌而来,拼命把手伸到戴高乐面前寻求握手。
负责守卫(以及监视)戴高乐的美国兵顿时被挤得七零八落、狼狈不堪,不得不请求上级的支援,于是过不多久,一个法国宪兵连队急匆匆地赶来,在戴高乐和德内尔身边维持秩序、疏散人群。
到这个时候,德内尔才哭笑不得地察觉到,自己右侧袖口上的扣子被狂喜的法国人民在握手过程中尽数扯去,更离谱的是,金丝线绣的将星都被拽散了一颗。
“这玩意这么不结实的吗?”德内尔颇感惊奇地举起手臂,向戴高乐展示了一下二十多厘米长的线头,“当年咱们的尉官‘小长条’可没这么娇气。”
“将军嘛,又不需要在战壕里摸爬滚打,用样子货凑合凑合罢了。”本就心情不错的戴高乐看到这一幕也笑了,“你这可好,解放北非的功还没算呢,先让人摘了颗将星去!”
德内尔环顾四周,真切地感慨道:“要是能让我在巴黎遇到这景象,别说是摘一颗,就是全摘了都好啊!”
戴高乐在公众面前的现身给了心思各异的北非当局最后一击,当地人狂热的欢迎证明了雄辩的事实,那就是法国人民绝不会接受一个将战斗法国排除在外的“抵抗政府”。
一个证据就是,从5月30日开始,便有立志报国的当地青年四处打听战斗法国第一旅和第二旅的位置,他们租了辆卡车,满大街地找拉尔米纳和勒克莱尔的部队。在听说他们的驻地远在突尼斯荒野之中时,他们几乎毫不犹豫地踏上了东进之路。
在民心一边倒的情况下,战斗法国的盟友(以及对手)彻底失去了抵抗的欲望,1943年6月3日,双方在政治上达成了协议,英美和北非法军几乎全盘接受了戴高乐那本就十分合理的要求,新的法兰西抵抗政府马上就要成立了。
但在军事上,戴高乐和艾森豪威尔又一次起了冲突,艾森豪威尔坚决要求戴高乐保证亨利·吉罗对北非法军的领导权,以便在盟军发起西西里登陆时维持一个稳定的后方,并尽最大可能为盟军提供援助。
戴高乐在建议的内容上和艾森豪威尔并没有任何分歧,他本来也不打算剥夺吉罗的指挥权,但美国远征军司令干涉法国人事问题无疑触犯了他的逆鳞。他不容商量地拒绝了艾森豪威尔的提议,重申了法兰西的主权独立。
艾森豪威尔顿时有些不满,他不断强调北非稳定对盟军的重要性,并不断暗示法军的装备和后勤几乎完全依赖美军,似乎美军因此就获得了对法军的“指导权”。
但戴高乐也一步不退,他针锋相对地质问艾森豪威尔道:“上次大战比利时、塞尔维亚的装备完全依赖法国,意大利和罗马尼亚重武器的四分之一由法国提供,在1917年秋到1918年春,美国远征军的钢盔水壶、轻重机枪、汽车大炮、坦克飞机全都依赖法国,难道那个时候的我们就可以对盟国——包括美军的人事问题指手画脚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