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珠之前放过他们,其实有养寇自重的想法,后金和鞑靼对大乾始终是一个威胁,有他们在,隆正帝就不敢轻易裁撤辽东军。

可是如今,隆正帝已经不敢招惹贾珠了,辽东也彻底归贾珠管辖,再留着他们就没用了。

统一北方,南北夹击,才能给隆正帝更大的压力。

要让隆正帝屈服,不一定非得发生战争,也可以以势压人,最高级的兵法其实就是势,降低敌人的势,增强己方的势,战则必胜,攻则必克。

地盘的大小,百姓的多少,将士的多寡,战力的高低,武器是否精良,粮食是否充足,这些都是势的一种。

《孙子兵法》中说,“善战者,求之于势,不责于人,故能择人而任势。任势者,其战人也,如转木石。木石之性,安则静,危则动,方则止,圆则行。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

善战者追求形成有利的“势”,而不是苛求士兵,因而能选择人才去适应和利用已形成的“势”。

善于创造有利“势”的将领,指挥部队作战就像转动木头和石头。木石的性情是处于平坦地势上就静止不动,处于陡峭的斜坡上就滚动,方形容易静止,圆形容易滚动。

所以,善于指挥打仗的人所造就的“势”,就像让圆石从极高极陡的山上滚下来一样,来势凶猛。这就是所谓的“势”。

“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总是打胜仗的军队,他们在有绝对的能打赢的把握下才会开始一场战争;而打败仗的军队,他们总是在战争开始之后才想方设法去打赢战争。

为什么在战争之前,就一定有把握能够打赢呢?就是因为势,如同河流自上而下,奔流不止;如同圆石自山上滚下,自然而然。

即使其中可能会有波折,但大势所趋,不是人力能够改变的,势近于道,是关于战争的道。

战争并不是发生在战场之上,这些都只是形,战争的胜败早就已经在战前双方的“势”中体现出来了。

兵无常形,亦无常势,“势”在战争中也是会不断变化的,一旦条件发生变化,势也会相应转变。

比如《论持久战》中的三个阶段,敌之战略进攻、我之战略防御;敌之战略保守、我之准备反攻;我之战略反攻、敌之战略退却。反映的就是我军从劣势、均势到优势的转变,势的转变是由两国国土面积、人口、两军数量、战争性质以及国际局势综合决定的。

善战者谋的是势,而不是一城一池的得失,也不是一时半会儿的胜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