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且空印钱粮册子的问题也没有彻底解决,只是玩的更加隐秘一些。
归根结底,出现这些问题的真正原因就在于大明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税务机构,也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独立司法和监察机构。
就以监察机构为例子。
都察院表面上不归丞相管,后来也不归内阁管,可以说得上是一个独立的监察机构。
但是,都察院的升迁道路就那么一条,即便做到最顶层的左、右都御史也不过是正二品,手中的权柄别说跟丞相比,就是跟同样是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们比起来也要差上许多。
那么问题来了:大家的品级一样,待遇一样,手中的权益却差了一大截,指望都察院的官老爷们都为爱发电?
如果还想冲击更高的位置,拿到更高的待遇,都察院的官老爷们就要想办法调离都察院,而在调离都察院之后,原本被都察院监察的百官就成了自己人。
这样一来,都察院还能保持真正意义上的独立性么?
大明的税务机构也是同样的道理。
大家都是同朝为官,以后说不定就要从户部调到其他衙门去做官,也犯不着因为那点儿俸禄就往死里得罪以后的同僚。
无奈的摇了摇头,杨少峰干脆提笔写了起来。
御史台改制。
既然他刘伯温不知道怎么弄一个审计衙门,那就干脆把他的御史台掀了吧,直接改制成大明顶检模式。
既然有了顶检模式,那大理寺干脆也改一改吧,直接搞成大明顶法模式。
顶检和顶法都有了,那刑部也不能再闲着,也得改一改。
刑部、大理寺和御史台都改制了,行中书省干脆也改制吧。
比如说行中书省里可以增加一个审计衙门,专门负责审核各个衙门的账簿,但是这个审计衙门不归中书省管,最顶头上司是改制后的御史台。
再比如说行中书省可以用承宣布政使司加提刑按察使司再加都司的模式,其中提刑按察使司下面再另设御史台、大理寺、刑部的二级下属衙门,然后再往府和县扩充。
还有就是地方官府的编制问题,吏、役什么的因为都是本地当差,且过度依赖于地方官老爷们,所以建议吏、役统统纳进不入流的编制,让他们正儿八经的吃皇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