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8章 背锅。

大明史上第一大帝 kk妹 1652 字 3个月前

而韩爌之庸,更坚定了他改革内阁的决心。

"他意欲何为?莫非欲筑城乎?"

朱由校翻阅着奏章上的物资清单,心中满是不解。

十万民力之众,岂非筑城之规模?他喃喃自语。

"陛下勿忧,此数实不为多。"

王末见皇帝困惑,忙不迭地解释,"西山仅掘煤之用,山道略加修整即可;而石景厂则需构筑工房、居所、引水灌溉、道路纵横,耗费自然浩大。"

言毕,王末小心翼翼地窥视皇帝反应,续道:"臣前日亲赴查看,石景、西山之矿工皆已投身筑路,正如奏章所述,耗费颇巨。

再者,为固疆安民,城墙加固亦属必要。"

朱由校闻言,额上青筋微露,暗忖这古代治安之混乱,竟似米粒之珠,难以计数。

"罢了,内财府拨款拨粮便是。"

朱由校轻叹,玉玺落下,无奈之情溢于言表。

无现代化器械之助,土木之工,效率难言高效。

所幸,人力之充沛,尚可弥补一二。

"且问,宝泉局日铸银币几何?" 王末将退之际,朱由校忽忆此事,随口问道。

"此事非奴婢所掌,乃杨成秀大人之责。" 王末一愣,躬身答道。

"你去吧。" 朱由校挥手示意,不再多言。

与此同时,毕自严亦心系银币之事,再访宝泉局。

"毕大人频临,真是勤勉。" 赵涵苦笑,两月间身形已显消瘦,迎客入室。

京城官场皆知,毕自严乃皇帝之耳目,账目无所不查,无人敢轻易得罪。

"产量已增三倍,日铸银币十五万枚,月计四百五十万枚。" 赵涵汇报道,"然欲兑现,尚需时日。"

毕自严心知催促过甚,恐招非议,但职责所在,不得不为。

"既增三倍,为何予我度支司之量反减?" 毕自严质疑。

赵涵闪烁其词:"民间亦需兑换,故有所分流。"

"原两万,今增至三万,合情合理。" 毕自严坚持。

赵涵无奈,只得坦言:"总产十五万,九万归内帑,三万予度支,三万应民间。"

"内帑九万?何其多也!" 毕自严惊讶。

"五万备南直隶之用,袁侍郎提议推广银币,故先借内帑之资。"

赵涵解释道,"待南京户部银至,即行归还。"

毕自严沉吟片刻,提出权宜之计:"可否暂借度支司应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