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54章 赵云的心思

见龙定鼎 神哥废柴 1054 字 2个月前

赵云听罢,低头沉思了一会,然后抬起头来,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嘴角微微上扬,说道:“此计甚妙!只要我们支持二王子,在高句丽朝局中搅弄风云,不管形势如何变化,哪一方势力占优,对我们来说都是极为有利的,我定当全力支持先生,武州上下也会尽力配合!”

贾诩继续说道:“主公!这计划的第一步,便是与高句丽联军攻打挹娄人,预计在明年开春,只需一两个月便可结束战斗。而后我与二王子,将会在高句丽朝堂上站稳脚跟。属下定会在明年年关前,搅动高句丽局势,就算不能如利剑般刺死高句丽王,也会想尽办法打破平衡,让各方势力争斗起来。到时候,我军便可伺机而动!”

赵云听罢,满意地点了点头,说道:“那到时候我军应当如何介入?又应当从何处上岸,先生可有妙计?”

贾诩想了想说道:“不论任何行势,只要高句丽一乱,属下定当怂恿二王子向主公求援。届时,主公派兵横渡鸭绿江,迅速抢占国内城,以此为据点,进而拥立二王子为高句丽王,在国内城形成新势力。如此,我军便可介入其中,长期干预高句丽的统一进程,以二王子之名征战高句丽各部!”

高句丽并非三韩、沃沮秽貊,亦非州胡东秽,其实力不容小觑。武州实无一口吞下的实力,故而贾诩才有此计。

这些情况赵云心知肚明,与高句丽人的征战,绝非一年两年之事,或许需要四五年才会有一个结果。贾诩此计,可谓上上之策。

镇东军以援手之姿介入,其一,不会与其他势力形成水火之势,镇东军可随时改变立场,如鱼得水。

其二,镇东军以控制二王子为关键,却行着抢夺土地的私事,于法理上可掩人耳目,犹如掩耳盗铃。

其三镇东军在高句丽,可以肆无忌惮的搞屠杀,在恶名归于二王子身上,好似移花接木。

其四做为外援军队,镇东军不必面对太多的恶战,军队的人马损耗则会减少,如同釜底抽薪。

唯一的缺点,在于时间上面,此等计策方向变化难测,周边的公孙度、扶余、鲜卑都有可能介入,占据整个高句丽,将是极为困难,十年八年都一定实现,宛如蜀道之难。

当然,赵云根本不在乎这点时间,因为在公孙瓒覆灭之前,他根本不想介入中原。在赵云的内心深处,隐藏着一个阴暗的计划。

他盘算着冷眼旁观公孙瓒战死,然后让镇东军先打过鸭绿江,在西岸建立一个坚如磐石的据点。一旦袁绍入侵幽州,赵云就会率领军队从西岸据点南下,攻打公孙度。

时间上,最好是在公孙瓒自杀的那一刻,赵云正好带兵占据公孙度的地盘。当他听到公孙瓒自杀的消息时,心中的怒火难以遏制,于是他打着为公孙瓒报仇的旗号,杀入长城以南,与袁绍争抢幽州。

这是赵云内心最完美却也最阴毒的计划,犹如一条隐藏在黑暗中的毒蛇,伺机而动。他将这个计划深埋心底,未曾向任何人透露,只因其计划太过阴险。

镇东军西征高句丽,看似是为了开辟疆土,实则是别有用心。待袁绍大举北上之时,镇东军又假意开创与公孙瓒的陆地连接,南下攻打公孙度,实际上却是觊觎幽州的地盘。

他们坐视公孙瓒战败,然后打着复仇的旗号,去夺取公孙瓒留下的土地,这一切都是精心策划的利己之计,完全不顾赵云与公孙瓒之间的情分。

这才是汉末枭雄应有的心智,讲仁礼义廉,行正直道义的英雄,在这个时代,根本活不过三天。

在这个世界,诸如此类的事件犹如繁星点点,数不胜数,袁氏兄弟反目成仇,袁绍引公孙瓒南下,韩馥死后两人也反目,袁绍与曹孟德联合抗公孙瓒、袁术、陶谦,之后二人夺争中原,打得是昏天黑地,日月无光,刘备占徐州,吕布投刘备却反客为主,刘备又联曹攻吕……

此时此刻,赵云还在犹豫不决,他那预知未来的能力,就像是一把双刃剑,而他那颗讲义气的心,更是让他如同深陷泥沼一般。对于公孙瓒,赵云的心情异常复杂,犹如一团乱麻。

武州的众文臣们,也深知赵云的难处,就像那平静的湖面,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风平浪静,但湖底却是暗流涌动。从利弊上来说,攻打公孙度对武州更加有利,这就像是攀登一座高峰,虽然路途艰险,但登顶之后便能一览众山小。

而攻打高句丽虽有大义,却如同在沙漠中寻找水源,难获得利益不说,还会使武州深陷其中,短时间内无法参与中原纷争,这无疑是自断生路。

贾诩打断了赵云的思绪,又说道:“主公啊!图谋高句丽,将是一场旷日持久之战!此来大军师也曾提出过,他让我问一下主公,现在回头是否来得及,主公可以转战中原,大军师愿意牺牲他个人的名誉,带兵返回青州,以萝城为据点,为主公占据整个青州!”

赵云摇了摇头,说道:“现今汉室式微,天下英雄开始互相争夺,无不是为了割据一方,更有甚者是为了代汉而统。而我们断断不可以如此,身为安东大都护兼镇东大将军,理应为大汉开疆拓土。中原之势尚不明朗,此时参与其中,我镇东军便无正义之名!”

贾诩听罢,叹了口气,又点头说道:“大军师早已料定主公的心思,主公以创王道乐土为己任,而且暂时不愿意以汉攻汉,专职对外征战,在天下诸侯中独树一帜,大军师与我等也是支持的,此等大义之举,算是主公立足天下的根本,同时主公又可积赞实力,不引起其他人的目光,涉入中原虽有极大的收益,却是有冒进之险,而此举则十分稳健,脚踏实地不失妙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