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9章 覆灭赵国

血脉撒满世界 笃志 2523 字 2个月前

韩信首战告捷,令汉军士气大振。这一战不仅展现了他卓越的军事才能,更让众人对他刮目相看。

然而,前方的道路依然充满挑战,韩信军的下一个目标是疏汉亲楚的代国和赵国。

赵地自古以来就以英勇善战而闻名,这里的士兵悍勇无畏,善于骑马射箭,是一块难以攻克的硬骨头。

张耳听闻韩信即将攻打赵国,心中复仇之火熊熊燃烧,他主动向刘邦请缨,要求出征。

刘邦知道张耳在赵国拥有广泛的人脉和影响力,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张耳的请求。

并在自己面临着楚霸王项羽巨大压力的情况下,毅然决定从有限的兵力中抽出三万大军交给张耳,命令他协助韩信攻打赵国。

刘邦已经倾尽所能,下了血本,将希望寄托在了韩信身上。

此刻,韩信背负着巨大的压力,但也迎来了证明自己的机会。

他必须全力以赴,不能辜负刘邦的信任,因为摆在他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胜利!

汉高祖二年(公元前 205 年)闰九月,韩信以雷霆万钧之势迅速挥师东进,攻打阏与(今山西和顺西),代军在他强大的攻势下迅速溃败。

赵国还没来得及做出反应,就眼睁睁地看着自己的传统友好邻邦——代国被一举吞并。

当韩信率领大军一路势如破竹,逐渐逼近赵国的西大门井陉口(在今河北井陉县北井陉山上)时,刘邦在荥阳主战场遭遇了项羽凶猛的围剿。

面对困境,刘邦不得不紧急抽调韩信麾下的大部分精兵,将他们调往荥阳主战场支援,只给韩信留下了不足三万的新兵。

然而,韩信所拥有的军队并非普通的士兵。这些士兵是在观看了牧家训练后,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精心训练出来的。

如今,他们已经成为了绝对的精锐之师。每一个士兵都经过严格的训练和磨练,具备着卓越的战斗能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

而在赵国方面,赵王歇与陈馀已经在井陉口重点布防,号称二十万的赵军在此静候汉军到来。

井陉口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它不仅地势险要,更是东西交通的必经之路。

因此,这里也成为了赵国抵御汉军进攻的重要防线。

作为北线汉军的统帅,韩信十分清楚自己所面临的困难。

尽管他有着卓越的军事才能,但对于这三万新兵的军事素质和战斗力,他依然感到忧心忡忡。

正如韩信后来亲口所言:“驱市人而战之”,意思是说他现在正指挥着一群不懂战术配合、缺乏战斗经验的新兵。

他们就像是一群被驱赶去打仗的市井之人,毫无组织纪律性可言。

与此同时,韩信即将要面对的赵国,其实力远远超过了之前的魏、代两国。

此时的赵国拥有二十万大军,且占据有利地形,以三万战斗力低下的军队攻打井陉口,这无疑是一场极其艰难的战役。

即使是如战神般的项羽来进攻赵国也会无功而返。

军队要想迅速推进,粮草供应是否及时就是个必须考虑的大问题。

陈馀帐下有个叫李左车的人,乃是战国时赵国大将李牧之后,他聪明睿智、深谋远虑,被赵王歇封为广武君。

李左车长期镇守井陉口,对这一带的军事地理了如指掌。

在汉军杀到之前,他就已经敏锐地意识到了汉军可能会面临的粮草接应问题,并向陈馀献了一条毒计。

这条计策阴险狡诈,让人不寒而栗,如果实施成功,必将给汉军带来灭顶之灾。

陈馀却不以为然地摇头说道:“我听人说,兵法上有这样一种说法,如果兵力十倍于敌人,可以包围敌人。

如果兵力五倍于敌人,可以主动攻击敌人;如果兵力两倍于敌人,可以分割敌人。

如果兵力与敌人相当,可以和敌人决战;如果兵力少于敌人,则应避免作战;如果兵力远远不如敌人,那就只有逃跑了。

如今韩信号称数万大军,但实际不过数千人而已,而且他们远涉千里来进攻我国,已经疲惫不堪。

像这种情况,我们应该避开他们的锋芒才对。否则,一旦被敌人察觉,他们一定会逃走的。”

李左车反驳道:“不对!战争的胜负取决于将领是否善于用兵,而不是单纯看双方兵力的多寡。

现在韩信号称数万大军,其实不过数千人而已。而且,他们远涉千里来进攻我国,已经疲惫不堪。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更应该避开他们的锋芒,以免被敌人察觉而逃走。

因此,我们不能只根据兵力的多少来判断胜负,而应该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应对。”

陈馀仍然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行!我军拥有二十万大军,且占据有利地形,难道还怕那区区数千人的敌军吗?

况且,我军还有赵王歇亲自率领的精锐部队作为后盾。

如果我们不主动出击,反而让敌人认为我们胆小怯战,岂不是会有损我军的声誉?所以,我决定主动出击,迎击敌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