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章 五莲县松柏镇九仙山社区的历史文化和传说

家乡美01 山东人秦 2671 字 8天前

九仙山有着江北最大的野生杜鹃(俗称映山红)花园。号称万亩以上。仅 “黑牛场花园”的面积就多达200亩以上。每年5月,映山红盛开时节,满山遍野姹紫嫣红,馨香袭人,高雅素洁,韵味无穷。与山光水色交相辉映,宛如五光十色的壮丽画卷。

黑牛场花园不仅壮观,而且传神,园内生长着杜鹃、兰锦、粉棠、连翘等五颜六色的自然花卉。每到春夏,各种野花竞相开放,红、蓝、黄、白、紫,五彩缤纷,如诗如画。招惹得无数游客,特别是青年男女穿行其间流连忘返。他们在谈情说爱的同时,也在咀嚼着一个隐藏在花丛深处的爱情故事。

相传,在很久很久以前,南方有一个姓杜的大财主,有一个独生女叫子规。子规姑娘被娇娇惯惯侍养到一十八岁,出落成一个花朵儿一般漂亮的大姑娘。杜老财实指望女儿能够嫁一个门当对的人家,或招赘一个如意郎君,好继承万贯家产,自己也老来有靠。不成想,女儿偏偏看上了家中的长工牛三。杜老财不允,将牛三逐走。牛三流落九仙山,打柴为生。后被杜老财派家丁害死,并被堆柴焚尸灭迹。结果,化作一尊黑色石牛。杀害了牛三,杜老财强行将女儿嫁给一家财主。子规不从,自缢身亡。姑娘死后,被埋在一棵巨大的映山红树下。时过不久,有人发现姑娘的新坟开裂,一只子规鸟儿从中飞出,一直飞至九仙山中,到处

啼唤“牛三哥,牛三哥”。叫一会儿,吐一会儿鲜血。后来飞到黑牛场日夜啼唤,吐出的鲜血随处可见。最后竟撞死在牛三化作的黑牛石上(子规鸟儿又称杜鹃鸟儿)。

第二年春天,凡是子规鸟儿撒下鲜血的地方,奇迹般长出了一丛丛一簇簇和南方映山红一模一样的片片鲜花,如霞似火,流光溢彩。特别是黑牛场一带的映山红特别繁茂,面积大,品种多,成了九仙山上一大奇观。

九仙山之闻名遐迩,不自今日始。早在宋代,即已经颇负盛名。宋代大文学家苏轼(号东坡居士)知密州(今诸城)时,曾数度游览九仙山,并断言“九仙今已压京东。”

宋熙宁七年十二月三日,苏轼由杭州通判出知密州军州事。这次调动,虽是苏轼自动请求(“子瞻同守余杭,三年不得代,以辙之在济南,求为东州守。”《超然台赋序》)但却是为了避开政治斗争的中心,为求福避祸,而采取的无可奈何的办法。况且是从交通方便,居住舒适,物资丰盛,山水优美的杭州来到了交通不便,居处简陋,物资匮乏的穷乡僻壤(“余自钱塘移守胶西,释舟楫之安,而服车马之劳;去雕墙之美,而庇采椽之居,背湖山之观,而行桑麻之野。”《超然台记》)心情是矛盾的,也是抑郁的。他原想在这样的穷乡僻壤,是不会有山水之乐的。然而,当他登上超然台遥望四周,立即被九仙、马耳(九仙山北,同在五莲县松柏乡境内)两山的奇秀迷住了,兴奋了,洒脱超然,感慨万端。“前瞻马耳九仙山/碧连天/晚云间/城上高台/真个是超然/莫使匆匆云雨散/今夜里/月婵娟……”(摘自《江城子·前瞻马耳九仙山》)

苏轼知密州,时仅两年。在他留下为数不多的诗文中,即有多处赞及九仙山。即使在他离开密州的一些诗文中仍然忆及九仙山的美景。宋熙宁九年十月,他收到了原在杭州任职时的幕僚周邠(曾为钱塘县令,时为乐清县令)寄给他的《雁荡山图》。他在领略了雁荡山的美妙之后,触景生情,又想到了九仙山的美妙。他以自己“此生的有寻山分”周游过名山大川的权威口吻写诗结周彬评曰:“……二华行看雄陕右,九仙今已压京东……”。他还在诗中作注说“九仙在东武(即诸诚),奇秀不减雁荡也!”宋代曾将全国划为十五路,京东东路是其中之一。治所在宋州(今河南商丘)。辖区囊括了山东徒骇河东南至河南北部的大部地区,可见其范围之广,九仙山名声之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九仙山东麓丁家楼子村西的“白鹤楼”,传为苏轼治密州时所建。当时,苏轼刚刚带领密州老百姓战胜了旱灾加蝗灾。因官府和民间财力均有限,白鹤楼建的规模不大且楼体多为木制。在清初的一次大地震中被夷为平地。年深日久,如今楼体已不复存,但是,楼基上的柱窝、苏轼亲书的“白鹤楼”题刻却仍然历历在目。楼体虽小且不复存在,但它的名声却至今震耳。央视“开心辞典”栏目曾出题:“南有黄鹤楼,北有白鹤楼。黄鹤楼在湖北,白鹤楼在哪里?”答案是:“在山东。”指的就是曾经矗立在九仙山下苏轼当年督建的白鹤楼。

自宋之后,九仙山即声名远播。慕名前来仙游、览胜、观光、考察乃至隐居的不计其数。

明万历年间,四川高僧庞明开心空大师遍游江南名山大川舍尔不住。他一到九仙山的五朵莲花峰(即今之五莲山),见这里“苍碧插空,绕青缭白,出泉如龙湫,引松若凤鸣”,抚掌赞叹说:“缘在是矣!缘在是矣!”遂在此结茅定居,打算于山中兴建一座寺院弘扬佛法。继而,他“北走京师,请敕建寺。”他用九仙山上的中草药为万历的母亲李皇太后治好了连太医院也久治不愈的眼疾之后。万历皇帝龙颜大悦,不但根据心空的描述,钦赐九仙山的五朵莲花峰为“五莲山”,而且三发诏书、两拨内帑,派内侍太监亲自督工,兴建了后来名噪大江南北的护国万寿光明寺。连乾隆皇帝的替僧也曾在此出家受戒,并担纲寺院的住持。

慕名来九仙山游览乃至隐居的不乏历代文人学士。他们歌颂九仙山的诗词歌赋卷帙浩繁。自宋迄清仅能查到的就有309篇(首),出自98位文人墨客之手。他们来自北京、四川、陕西、河北、江苏、浙江、山东、山西等全国各地。隐居积霖谷卧象山下的张侗和隐居兰陵峪匡山之中的王沛恂还分别着作了《卧象山志》和《匡山集》。这些文人雅士凭借手中的一支毛笔,把九仙山的风土人情连同他们自己的经历写进了作品并流传后世。

然而,最具传奇色彩、最能吸引大众眼球的,是明代隐居九仙山的丁惟宁、丁耀亢父子着作《金瓶梅》和《续金瓶梅的故事。

不管是文载还是口传,都指向丁惟宁被罢官之后,隐居九仙山东麓丁家楼子村以文会友,并继承父志潜心创作了《金瓶梅》。他为避文字狱而用的作者名“兰陵笑笑生”,成了文学评论界千古之谜“哥德巴赫猜想”。尽管“丁惟宁说”仅是七十多个作者说之一,但是,“丁惟宁说”在金学界的呼声日高。特别是丁家楼子村丁公石祠里边的诗文碑刻,更从实物上提供了证据。这是其他作者所不能企及的。明末清初着名文人亦即丁惟宁的第五子丁耀亢,“误读父书”,创作了《续金瓶梅》,因为署的是真名,被陷文字狱,坐了六个月的刑部大牢。幸有文友搭救才得出狱,但还是气瞎了眼睛。这从另一个角度,也说明了丁惟宁是《金瓶梅》的真作者。

文人而外,兵家也曾频频涉足九仙山。兵圣孙膑在九仙山率兵打仗、隐居着书、授徒讲学的传说留下了许多。因有另篇详叙,这里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