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快,朝堂上发生的这一事儿,就像那野火燎原一般,迅速在京城内外传播开来。
街头巷尾的读书人听闻此事后,皆是呆若木鸡,一时间众说纷纭,言语间,更是对此番修改丰富科举内容,以及做官先得入民间历练等等举措,褒贬不一。
在那京城的一处书馆之中,几个书生正围坐在一起,激烈地讨论着。一个身着青衫,面容清瘦的书生皱着眉头,满脸不屑地说道:
“哼,这韩国公和那赵御史也不知是哪根筋搭错了,好好的科举制度改它作甚,自古以来,我等读书人皆是十年寒窗苦读圣贤书,方能一朝入朝为官,如今却要先去那民间,简直是有辱斯文呐!”
旁边一个稍胖些的书生却是摇了摇头,反驳道:
“兄台此言差矣,我倒觉得这举措颇有几分道理,咱们这些读书人啊,平日里只知埋头苦读,却对民间之事知之甚少,若真能先入民间,了解百姓疾苦,日后为官,方能更好地为百姓谋福祉呀。”
小主,
那青衫书生一听,更是气不打一处来,冷哼一声道:“你倒是会替他们说话,我看呐,这就是那韩国公为了博名声,胡乱折腾罢了,也不想想此举会带来多少麻烦事儿。”
众人正争论得不可开交之时,又有一书生开口说道:
“哎,咱们在这儿争论也无用,且看后续这事儿到底如何发展吧。”
···
而也在这刻起,往日里门庭若市的韩国公府前,一下子变得冷冷清清,再没有大臣愿意前来叨扰。
除过那位御史赵谦。
此刻赵谦已经站在韩国公府的堂屋内,都没等李善长开口询问何事,就见赵谦一脸恭敬,对着李善长直接以文人礼节,行了一大礼,深深作揖,口中诚恳说道:
“微臣替天下儒家学子,谢过韩国公,国公大义,为我儒家注入了新生呐!”
“如今这世道,诸多学子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苦无施展之地,幸得国公您高瞻远瞩,上此奏折,若能推行顺利,那必能让我儒家学说更好地济世利民,让天下学子有机会为江山社稷贡献心力呀,此等功绩,实乃大公无私之举,微臣感激涕零,故而特来拜谢。”
李善长这厮那可是官场沉浮多年的老狐狸了,虽说心里头这会儿正尴尬后悔着呢。
想着自己这折子一上,本是想顺势而为,却没料到惹出这么多风波,还被朱元璋这般“安排”,可面上却依旧不动声色,厚着脸皮,坦然地受了这一礼,还赶忙上前两步,伸手搀扶起赵谦,满脸诧异的模样,开口问道:
“赵御史啊,你能理解老夫此举?如今朝堂内外,可都对老夫这折子议论纷纷,大多都是质疑之声呀,老夫都觉着自己这事儿办得有些莽撞了,你却还来谢老夫,倒是让老夫有些意外了。”
赵谦抬头时,眼里满是尊崇,对李善长恭敬回道:
“国公此言差矣,旁人只看到眼前的纷争,看到这朝堂上的一时波澜,却未能领会国公您的深意呐。”
“在微臣看来,您这折子所提之事,关乎我朝未来之学风,关乎天下学子之抱负,纵有波折,可只要最终能成,那便是功在千秋之举呀。”
“且微臣深知,国公向来心系天下,怎会贸然行事,定是经过深思熟虑的,所以微臣对国公此举,那是打心底里敬佩呀。”
李善长听了赵谦这话,心中对吴王朱元璋这般“坑”他的芥蒂,这才稍缓了些,脸上也露出了一丝难得的笑意,拍了拍赵谦的肩膀,说道:
“难得赵御史这般懂老夫啊,来来来,咱们也别在这儿站着了,一同到书房去,好好探讨探讨此次推行的具体内容,这事儿既然应下了,咱可得尽力办好咯,莫要辜负了陛下的期望呐。”
说罢,二人便一同朝着书房走去,边走边低声交谈着,似是已经在为接下来的诸多事宜谋划起来了。
····
自吴王朱樉前两日神色严肃且郑重地给锦衣卫下达了那道命令之后,整个锦衣卫这个平日里就透着神秘色彩的情报机构,就如同上紧了发条的精密机器一般,疯狂地运转了起来。
在锦衣卫那森严的指挥使大堂内,指挥使秦一把一众下属召集而来,面色凝重地说道:
“弟兄们,殿下亲自下了令,此次任务关乎重大,咱们可绝不能掉链子!!”
“你们别忘了,前两日王妃陵寝被破坏那事儿,还有之前暗藏的探马军司的余孽,哪个我等做到了?!”
“而且这次咱们居然连幕后之人都找不出来,这脸可都丢到姥姥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