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杨婧的过去
安琪在调查杨婧失踪事件时,除了采访她的朋友、同事和前男友外,也开始着手了解杨婧的个人背景,尤其是她的成长经历。通过一些曾经认识杨婧的人,安琪逐渐拼凑出了一幅不完整但却令人心酸的画面。
杨婧的父母一直非常宠爱她,但宠爱并不等同于理解。她从小在一个过度关注成绩和外在表现的家庭中长大,父母对她的期望几乎是无限的——成绩好、形象好、性格温和。但这样的家庭环境也使杨婧的内心变得极为脆弱。父母的关爱往往带有强烈的要求和压力,缺乏对她内心真实感受的关注与理解。
“她从来没得到过真正的理解。”安琪翻阅着杨婧的成长记录,喃喃自语,“她的父母很爱她,但他们的爱总是建立在自己对孩子的期望之上,而不是杨婧真正的需要。”
安琪通过杨婧小时候的老师和一些朋友了解到,杨婧一直是一个内向的女孩。她在学校里并不活泼,虽然成绩优秀,但在人际关系上总是表现出某种程度的紧张和不安。她的同学回忆说,杨婧总是很努力去取悦别人,尤其是她的父母,但这种努力却没有带来她想要的归属感和接纳感。
“她总是很害怕别人不喜欢她。”杨婧的中学同学回忆道,“有时候我觉得她就像一个做得再好也不够的人,尤其是在面对父母时,她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给自己施加了很大的压力。”
从这些证词中,安琪逐渐意识到,杨婧的自卑和内心的空虚并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多年未曾得到有效关注的心理创伤积累的结果。虽然她看似是一个坚强、独立的女人,表面上拥有完美的职业和人际关系,但在她内心深处,压抑的情感、未曾愈合的创伤,却一直在默默地吞噬着她。
安琪把这些线索告诉了陆辰。“她从小就缺乏家庭支持,这种心理上的创伤,可能导致她在人际关系中极度缺乏安全感。她需要的不是父母对她的期望,而是对她内心的理解和接纳。”
陆辰默默点头。他早就注意到,杨婧的生活并不如她所展示的那样完美。她身上总是有一种强烈的“为别人而活”的倾向,似乎无时无刻不在满足外界的期待,却忽视了自己内心的声音。这种内外的强烈冲突,可能就是她情感困扰的根源。
二、转折点的出现
随着对杨婧成长背景的深入了解,安琪的心理分析逐渐从简单的职场压力转向了更深层的内心创伤。她开始怀疑,杨婧的失踪并非仅仅是外部压力的结果,而是她未能面对并处理的深层心理问题的体现。
“她的内心一直没有得到过真正的关怀。”安琪再次翻开杨婧的心理健康档案,“她从小就隐藏自己的情感,试图通过成就来获得他人的认可。她的父母可能从未注意到,杨婧其实并不快乐,她并没有得到情感上的滋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