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6章 掩耳盗铃

穿在1977 狸猫换银子 1162 字 4个月前

陈凡顿时恍然,“所以他们是觉得那块地不是自己的,用知青田种杂交水稻,不算亏,顶多是不赚,是吗?”

姜丽丽笑道,“应该是吧。”

陈凡满脸无语,这不是自欺欺人么。

我占我自己便宜?

最开始建立知青点的时候,知青和队里的社员闹出过不少矛盾,后来为了减少冲突,经过大队部与公社开会商议,决定单独给知青们划分“责任田”。

相比几年后才普及的包产到户,现在还处于“包产到队”阶段,就是每个小队自己独立核算,把“知青田”划分出去,等于是将这些知青单独归为一个小队,只是由6队来代管,而6队的交公粮任务也相应减轻,算是补偿,减掉的那部分,却算到了知青们的头上。

如果知青田的产出,在交完公粮之后,剩下的部分还不足以承担知青们的口粮,差额粮食就由大队部出面,借粮给知青。

其实这些粮食还是公社在出,只是借大队部的手掩人耳目,省得知青们总是指望靠公社输血。

而且名义上这些粮食是要还的。

刚开始的时候确实还好,知青们耕种自己的“责任田”,动力都不一样,虽然产出还比不上生产队,却也能勉强糊口,除了头两年借过粮食,后来也慢慢的在还,如果有人中途离开,就把自己欠的那部分补上,别人也不吃亏。

但是这种制度只用了四五年便宣告结束。

因为最早下乡的那批知青,几乎在第二年、最晚第三年,也就是70年代初,就赶上了城市“大招工”,除了极少数特殊人员之外,基本上都回了城,他们这批人也就没有用上知青田。

在度过短暂的空窗期之后,接下来的四五年下乡潮里,知青们的平均下乡时间大约在3年左右,二三十人一起干活,也能维持住“知青田”的存在。

但从去年开始,不知道是谁起的头,玩起了花样,于是大家都有样学样,时间就短了许多倍。(花样没了-_-||)

知青们的档案都在知青办,生产队对他们没有多少约束力,而公社就这么大,知青办的人与那些知青家庭的人都认识,也就……那样。

于是知青点的人就少了很多,一般只有五六个,最少的时候就是现在,只有姜丽丽在。

单靠知青点的五六个人,肯定种不了那么大一片地,于是杨队长与大队部商议过后,干脆将知青田暂时收了回去,让知青们跟着社员一起上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