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英国使团,到了清朝乾隆年间来华访问,得出的结论:大清是一艘破旧的船,之所以没有沉没是因为驾驶这条破船的人是一些优秀的人,大不列颠王国可攻打!清朝之民众食不果腹,民众犹如行尸走肉。
回头再讲明朝万历年间,朱翊钧在继位的前十年奋发图强,使明王朝的经济得到了空前的繁荣,促使江南地区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中间十年其由勤变懒加之沉溺酒色,财货的病态心理非但未能使明朝中兴相反却把明朝推向绝境。后人评论朱翊钧“明之亡,实亡于神宗。”但朱翊钧也并非一无是处,其在骨干朝臣的辅助下明朝并没有显现出明显的颓态。
且明朝万历年间先后进行的三次大规模战役也都取得了不错的战果。
隆庆六年五月二十二日,明穆宗病危,三天后内阁大学士高拱,张居正,高仪被召入宫中。
李太后在严格教育明神宗的同时,还把军国重事交给张居正来打理,不遗余力地支持他推行各项改革,正是在李太后的鼎力支持下张居正才能顺利地推行《一条鞭法》《考成法》等改革措施,使得国力重振,吏治为之一新。
史书对李太后不吝赞美之词:万历初政,委任张居正综核名实,几于富强,后之力居多。
张居正的改革之所以能成功李太后功不可没;然而由于明神宗朱翊均宠爱郑贵妃引发长达15年的国本之争。
起因郑贵妃想让自己的儿子福王朱常洵当太子,造成国本之争。
国本之争造成皇帝与官僚集团间的尖锐对立,致使明朝政局动荡不安,在这种情况下李太后果断站出来命令儿子必须立朱常洛为太子;正因为李太后一锤定音之举才使得明朝避免陷入无休止的混乱当中,可谓功莫大焉。
万历四十二年二月李太后薨逝终年69岁,死后与明穆宗一起合葬昭陵,李太后虽然管教明神宗甚严,但终究未能让他成为一代明君甚至都不能称之为合格的皇帝,若她泉下有知是否会感到羞愧呢?
朱翊钧亲政后励精图治,生活节俭,有勤勉明君之风范,开创了万历中兴局面,后因国本之争等问题而倦于朝政,自此不上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