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苏军大捷,闻让殒命

苏家军自葫芦口战败闻让之后,士气大振,连战连捷,占领了数座关隘城池,苏振南亲自率军出征,苏锦年、苏承等子弟兵骁勇善战,前线捷报频传。闻让的军队再也无法抵挡苏家的猛烈攻势,只能节节败退,闻让虽忠勇,但连番败北,军中士气低落,部将渐渐心生怨怼,无心再战。

闻让深知自己已无退路,在最后一场战斗中,他亲自披甲上阵,率领亲信精锐部队冲锋陷阵,试图挽回败局。战场上,苏家军如潮水般向前涌来,杀声震天,铁骑如风。闻让一声怒吼,策马冲出重围,长枪挥舞,枪尖泛着寒光,所向披靡。然苏家军中早有准备,苏锦年命令精兵围堵,将闻让困于一片狭窄山谷中。闻让虽勇,终究寡不敌众,眼见大势已去,仍不愿轻易放弃。

他一身血迹斑驳,长枪紧握,战甲早已被敌军砍裂数处。他眼神坚毅,满含不甘,喃喃道:“苏家逆贼,必受天谴!”然而,言音未落,一柄利剑自背后袭来,直刺他的后心。苏锦年策马而至,冷眼注视着闻让倒地,长剑染满了鲜血。闻让胸膛剧痛,倒在尘土中,喉间涌出一股鲜血,双眼却依旧死死盯着苏锦年,最后一丝力气也无法支撑他站起来。苏锦年没有多言,默然收剑,转身离去,闻让孤零零地倒在血泊中,眼中未尽的愤恨与忠诚化作最后一抹残光,随风而逝。

闻让阵亡的消息传回京城,朝廷震怒。文武百官一片哗然,闻让乃朝中忠臣,素有声望,但在连连战败之下,早有奸臣伺机落井下石。蔡丞相蔡仁攀尤为得势,趁机在朝堂上大肆弹劾闻让“私通苏家”,并指责他战败背后藏有阴谋。更有一些小人附和弹劾,朝中一时风声鹤唳,闻让的家族也随之被牵连,面临满门抄斩的命运。

皇帝听闻此事,原本对闻让抱有几分怜悯,毕竟闻让曾为朝廷立下赫赫战功,然蔡丞相竭力劝谏,言辞激烈,最终将皇帝说服。皇帝龙颜大怒,下令诛杀闻让满门,尸首示众,以儆效尤。闻让一族就此蒙冤而亡,忠臣之名反被涂抹为叛贼。

这场政局的动荡让朝廷的将领们寒心不已,许多忠于朝廷的良将开始对皇帝及朝廷腐败失望透顶。边关守将们纷纷上书,暗示他们的不满与忧虑,甚至有人以辞官相要挟。蔡仁攀对此却毫不在意,反而加紧了自己的权力扩张。他对朝中局势了如指掌,深知自己掌控的贪官网络已经盘根错节,根本无人能够轻易撼动他的地位。

同时,蔡仁攀开始谋划更为深远的阴谋。他向皇帝提议迁都临安,理由是京城旧弊积重,城池陈旧,民怨四起,已不足以作为大国之都。而临安地处江南,富庶繁华,水运通畅,更适合作为新的国都。皇帝素来懒于政事,听闻临安山川秀丽,气候宜人,早已心动,加之蔡仁攀言之凿凿,皇帝很快点头同意了这项建议。

迁都一事提上日程后,蔡仁攀趁机将朝廷内的权力进一步牢牢掌控在手中,暗中策划如何扩展自己的权势。皇帝对此一无所知,反而因蔡仁攀的巧舌如簧,深信迁都乃是安邦定国的良策。于是,他整日沉迷于后宫美人的怀抱中,耳边环绕的尽是柔情与美妙歌声,朝中局势的动荡与民间的怨声全然不入他的耳目。

后宫的妃嫔们争宠斗艳,每日里费尽心思讨得皇帝欢心。皇宫的金碧辉煌愈发令人眩目,珠宝、丝绸、美玉应有尽有,甚至连皇帝的寝殿都堆满了各式珍玩。然而,宫外的世界却早已满目疮痍。百姓们饱受重税压迫,民生凋敝,朝廷的腐败和奢靡将整个国家拖入深渊。

与此同时,苏家父子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备下一步行动。苏振南心中清楚,闻让之死和朝廷的腐败提供了绝佳的时机。他召集苏锦年、苏承密议,准备进一步推进苏家的反叛计划。

“闻让已死,朝中将领群龙无首,此乃天赐良机。”苏振南神情凝重地说道,“若我们能联合更多边疆守将,或可一举颠覆蔡仁攀的权势。”

苏锦年点头:“父亲所言极是,闻让身亡,边疆将士心怀不满,正是我们拉拢的好时机。”

苏承眼中闪烁着一丝精光:“我倒认为,不如趁朝廷忙于迁都,兵力松散,我们可以偷袭京城,一举占领朝中大权。”

苏振南微微一笑:“好!就按你说的做。蔡仁攀自以为天衣无缝,殊不知我们苏家早有准备。这一次,我们一定要赢!”

战局渐渐明朗,苏家军逐渐占据了主动,而朝廷的腐败与内乱则令局势变得更加扑朔迷离。蔡仁攀和皇帝的奢靡与荒淫,将这个曾经辉煌的大国推向了更加危险的境地。

一场更大的风暴即将席卷而来,朝廷与苏家的对决也将达到最为激烈的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