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生们在这样的环境中,竭尽全力地应对考试。他们或埋头苦思,或奋笔疾书,希望能够通过会试,取得功名。考棚内弥漫着紧张的气氛,只有笔尖在纸上划过的声音和偶尔的咳嗽声打破寂静。这里是他们追求仕途的起点,也是他们命运的转折点。
差役们开始收取试卷了,出去之后就开始糊名,誊写。
科举考试中的糊名、誊录制度始于北宋。糊名,又称“弥封”或“封弥”,是在考试结束后,将考卷上填写的考生姓名、籍贯等基本信息用纸糊起来,以保证阅卷的公平,防止作弊。北宋时期,为了进一步防止作弊,完善科举制度,
采用了糊名和誊录的方法。誊录是指将考生的试卷内容原封不动地誊录出来,交给考官评阅,这样考官评阅试卷时,既不知道考生的姓名,连考生的字迹也无从辨认
接下来第二场考的是:杂文和诗词,题目自己选。这个对大多数考生来说都非常简单。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时间已经来到了,第三天上午。今天这一场是最重要的一场考试。前两场比的是知识积累。这是最后一场。看的是才华运气。还有观点。好的,
在科举考场上,李奋手握毛笔,神情专注地书写着他的科举文章。他的字迹工整,笔画流畅,犹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他的文章内容丰富,观点独到,引经据典,充分展示了他的才华和学识。每一个字都蕴含着他多年的苦读和努力,
每一句话都凝聚着他对人生的思考和对未来的期许。考场上的气氛紧张而肃穆,但李奋的内心却充满了自信和坚定。他知道,这篇文章将是他通向成功的敲门砖,也是他实现梦想的重要一步。
他期望着自己的文章能够得到考官的赏识,从而踏上仕途,为国家和人民贡献自己的才能。
第三场策文,科考策文的题目通常精心设计,涵盖了各种主题和领域,以考察考生的知识、智慧和思维能力。
题目是边防之策和漕运之法。
李奋选了《漕运之法》
开始奋笔疾书,内容如下:
漕运者,经国之大务也。夫漕运之法,其要有三:一曰治渠,二曰造船,三曰用人。
治渠者,疏浚河道,修筑堤坝,以通漕运。河道疏浚,则舟行无阻;堤坝修筑,则水患可防。其法在因势利导,顺流而下,不舍昼夜。
造船者,择良材,精工艺,以成坚舟。舟坚则能重载,能重载则漕运可济。其法在选料精良,工匠巧思,使舟行平稳,不惧风浪。
用人者,选贤能,严纪律,以保漕运。贤能者任其事,则事可成;纪律严明,则奸弊不生。其法在赏罚分明,激励有方,使人人尽力,漕运无阻。
三者备,则漕运可通,京师足食,天下太平。故漕运之法,不可不谨也。
夫漕运者,国之大计也。漕运之利,在于通有无,调盈虚,使天下之货畅其流,民得以足食。且漕运可以固本,固本则邦宁。漕粮输于京师,廪实而知礼节,民富而国强。漕运之重,关乎国祚,不可不察也。
然漕运之务,其事繁巨,非有良法善治不可。当择贤能之吏,疏浚河道,修筑堤坝,以保漕运之通。又须严法制,杜奸弊,使漕粮不为私用,漕运之利归于百姓。
夫漕运者,虽劳民而利国,虽费力而固本。使漕运畅通,则国家昌盛,百姓安乐。故漕运之意义,深远而重大,当为后世所铭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