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管是粮食的产量、文化的普及还是工业技术的基础,大宋其实都不缺,就看怎么用起来而已。
至于河东路,也就是半个山东,这地方是小麦的主产区,只不过赵谌觉得,光是种小麦,就白瞎了山东那良好的平原和气候条件了。
棉花在南北朝时期已经传入中国,不过一直到明朝才在中原得到了发展,赵谌知道这一点之后,开始命令人去寻找棉花种子,然后在河北东路推广。
虽然棉粮争地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明朝的灭亡说穿了就是粮食不够吃,而粮食不够吃的一个很大原因就是江南那些最好的田地,因为利益原因,都去种植桑棉等经济作物了,以至于粮食产量下降,平时只能维持一个勉强够用,一旦碰到灾年,就会出现大面积的饥荒,就别说明末小冰河时期,几乎年年都遇到旱灾那种情况了。
只不过如果在粮食产量相对差的北方推广棉花的种植,本身就是一种相对很好的调控,同时也能够将南北的经济更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当江南的纺织业和工业,离不开山西的煤、山东的棉的时候,他们还会觉得北方是可以放弃的地方吗?
人免不了会目光短浅,可是只要自己的切身利益系在上面,就会看得更长远一点!
山西的煤、河北的铁、山东的棉,将会成为赵谌治下,最有力的三个拳头产品。
实际上就算是现代,工业化也少不了这几样。
赵谌不知道他治下的工业最终会发展到什么规模,他只知道,在现在这个时候,他首先要让治下的老百姓吃饱了,吃饱以后,才有精力去琢磨其他的这些东西。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河北西路。
一来这里被金兵洗过一次,豪门大族残留的已经很少了,二来到处都是失地的流民,只要给他们土地,他们就会无比的珍惜这些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