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七章 谋爵

江南的百姓苦西林久矣,但对于朝廷的新政亦是充满了疑虑与抵制。

朝廷要的是江南这个大夏粮仓能为朝廷提供源源不断的粮食,但随着江南商业的发展与海贸的强势崛起,老百姓一看这种桑养蚕可比种粮食来钱快的多。

这就导致了江南明明千里沃野,粮食竟然做不到自给自足。

徐晋好不容易把江南的土地清丈整顿完,劝农的任务还没开始就直接胎死腹中。

“海贸带来的利益太大了,大到所有的人都只盯着海船从海外带回来的暴利。江南一半的地都种着桑树,士绅们都在开办工坊,丝绸一船一船的往外运。”

江南更富了,但徐晋的脸上没有半点高兴的样子,反而更加忧心忡忡。

马车在平坦的官道上悠悠北上,徐晋疲惫的靠在车厢的厢壁上,给贾琮诉说着自己的担忧。

“盐商已经不是江南最富的人了,金陵的商人成立了丝绸商会,那十个人的财富已经超过了南直隶一年的岁入,这还是摆在明处的。开海,就像是一只从未见过的深渊巨兽,为师都有些不知该如何应对了。”

短短两年半,江南就如同改天换地一般,所有的人都在追逐海贸带来的巨力,人人都在讨论着如何才能赚来银子……

忠孝仁义、礼仪廉耻似乎正在慢慢消失,徐晋能感觉到这一切的变化,虽然他执掌王命旗牌,在江南有先斩后奏之权,却明显的察觉到了自己的力不从心。

这也是他等不及年末的入京述职,借故先一步回京,打算面奏皇帝,等待圣裁。

“老师在担心利益下的人心变化,还是说那些商人在获得海量的财富后,将手伸向朝堂?”

贾琮的这声询问,倒是给了徐晋一丝安慰。

这个徒弟总是这么敏锐,一眼就看出了他真正的担心。

老祖宗传下来的道德典范,似乎正被金银侵蚀。同时被侵蚀的,还有国朝的权柄。

西林一党已经烟消云散,依靠西林党组成的江南士绅官商集团树倒猢狲散,如今已经无法对朝廷产生什么影响。

但南直隶、浙江、福建、广东等地,又形成了以海商为基础的新兴势力。

这些大大小小的商会团体,哪怕现如今还只是一株幼苗,无法真正影响到官府的运作。

但徐晋敢保证,这些商会终将与晋商、蜀商、江南的盐商一样,在拥有了海量的财富后,将手伸进朝堂。

“仓禀足而知礼节,肚子都填不饱,谈礼仪道德都是奢望。老师,当物质基础达到一定的巅峰后,人们会自动寻找精神上的充实。”

中原的士大夫们天生有一种奇怪的情怀,崇尚着道德上的高度,却总是忽视现实中的苦难。

就像前世天朝的发展历程,真正推崇道德文化建设,都已经是新世纪后,国人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基本的温饱甚至是小康时,才有了精神文明的追求。

当一个人吃不饱穿不暖的时候,你跟他谈道德,这不是扯淡吗?

能不干犯法的事,就已经是那人善心不灭了。

贾琮的话没有得到徐晋的认同,他是正统的儒家弟子,对于道德的追求不是几句话能够动摇的。

不过对于贾琮的看法,徐晋还算能够理解。

“或许你说的有道理,但此事依旧不能轻忽。有的时候,人性的堕落就在一瞬间,毁掉它很容易,想要重新再将其拾起来,那就难了!”

方才还在自得于“生而知之”所带来的经验,突然却如一柄巨锤重重砸下,贾琮的的脸色变得煞白。

“毁掉它很容易,想要再将其拾起来,那就难了!”

贾琮的脑中不断地闪现着形形色色的人影,飞快的播放着前世今生多经历过的大大小小的事。

“不是你撞的,伱为什么要扶?”

就这一个,就足够让国人的道德水平直接倒退五十年。

而徐晋给他所讲的江南变化,那种一门心思追求利益的疯狂,已经有往这种情况发展的趋势了。

贾琮不敢想象如此下去,大夏会变成什么样。但徐晋的担忧似乎也变成了他的担忧,令他的后背,在七月的夏日炎炎时,冒出了冷汗。

徐晋看到了贾琮的神情变化,在徒弟陷入恐惧与沉思时,他只是闭上眼睛假寐,并未打搅徒弟的自省。

作为贾琮的老师,徐晋不在意教授贾琮经史子集,而是更关注贾琮的思想成长。

他早就看出来了,自己的这个徒弟太过于天真,缺少对权力、对人心的敬畏与认识。

用一个字来说,还是太过稚嫩了。

一路走的太顺,保护他的人太多,没有遭遇过像样的挫折,迟早要吃大亏。

师徒二人在悠悠北上的马车中,各自在悟属于他们的道。

直到马车入了城,停在大夏门外时,从车上下来的贾琮突然朝着徐晋大礼拜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