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六章 疑惑不解

崇祯太子 无原盒 2315 字 3小时前

“你们觉得郑森怎么样?”

当这句话在暖阁内传开之时,不单马、袁、朱三人惊愕不已,便连钱谦益这个为其取字的老师也都满面疑惑的望向了朱慈烺:“陛下可是想借此时机安抚郑家?”

先收老子兵权乃是防你做大,再委儿子重任则是表明朝廷允你一家富贵。

这样的手段神宗便已用过。

那时李成梁坐镇辽东已有数十年,不说割据一方,但也算得根深蒂固。

由此,神宗便借着言官的弹劾夺了其兵权,之后又以其长子李如松接任。

说来也巧,就在这一夺一任之间,倭国发兵朝鲜,就似荷兰人突袭广州一般。

有着这样的前尘往事,钱谦益发此疑问自也是情理之中。

只是...........................

“若您有意安抚郑家自可以爵禄封赏,但命其领军却是万万不可的啊。”

也不知钱谦益是有些焦急还是旁的原因,先头那一问发出之后他也不等陛下回答便又在后面紧着坠了一句。

他想的明白,当年神宗能让李如松接替其父自是有着安抚这一系人马的盘算,但不可否认的是,那会的李如松已有四十余岁,他不仅在九边各镇都历练过,更还在数次大战之中立了不小的战功。

在这样的情况下任命李如松接班,就算含着朝争方面的考虑,其人本身的能力实际上也已达到,如此才能兵不血刃解了辽东隐忧,形成一番君臣佳话。

可那郑森呢?

他自被从倭国接回之后便在钻研八股,到现在说不得便连战船长什么样都已忘了。

如此情形陛下竟还要命其领兵迎敌,这让钱谦益如何能不焦急?

“哦?那郑森不是钱阁老的学生吗?怎.........”

“回禀陛下,郑森的确聪慧,但他毕竟少了磨砺,终不似神宗时的李忠烈那般,若战事不顺殃及家人便还罢了,老臣唯恐东南局面因其糜烂,届时...........”

说到这里,钱谦益便没再继续说下去,只是用充满希冀的目光望着陛下,显然任命郑森一事已让他心中有些慌乱。

缘何?

他那一句话里的重点并不在“东南局面因其糜烂”,而是在“殃及家人”这几个字上。

其中道理却也不难理解,左右总是逃不过担心自己受到影响。

对于钱谦益的担忧,朱慈烺大抵也能猜到一些,可当他正在思量要以何种理由来打消其疑虑之时,朱大典却直端端地说了一句。

“启禀陛下,郑森虽然年轻,但其几位叔父皆是惯战之将,有他们在旁协助定能让荷兰人铩羽而归。”

他这话倒也不是为了给钱谦益添堵,而是他真觉得此法颇为妥当。

说白了,整个大明有能力指挥水军的其实也就那么些人,甚至说在去掉那几个惯在内河晃悠的之后,可以领海船作战的也就只有郑家兄弟了。

先前他因着各种原因便直接将郑家排除在了考虑范围之内,现在在陛下和钱谦益的对答之中他却突然意识到让郑森挂名其实是个远胜其他的法子。

如此一来,这位不太愿意让朝中争斗波及到自家权责的兵部尚书自然得第一个出言应和了。

“陛下,兵部之言虽妥,但广州之事也非仅凭水战便能解决的,更何况此时赣南当已调兵救援,凭着郑森在军中的威望终还是难让那些才得了大胜的将领听命啊。”

“这有何难?陛下只消明发一道圣旨让郑森统领水路各军便是,难道还有哪个敢违抗圣旨吗?”

朱大典的话说的自信满满,似乎忘了当初各镇对中枢之命视若枉然的事。

这倒也非他太过自信,毕竟现在的这位陛下不单与先前的弘光不同,便是再往前倒上几辈人,他也是个极其特殊的存在。

说到底,大明这么多皇帝,亲自领兵上过战阵的又有几个?

莫看这位陛下文文弱弱,似是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一般。

可自起兵以来,他不但指挥明军取得了一场场大胜,更还数次亲自临阵在参战明军心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

起先,朝中各官其实也只知道陛下在军中颇有威望,却不晓得这威望代表着什么。

可前一阵子在吴志葵之后,几个锦衣卫千户却只凭着一道圣旨和三两句言语便将可能出现的兵乱消弭于无形。

到了这会,各人才晓得吴志葵半辈子的经营竟是敌不过陛下的一道旨意,也才晓得了陛下在军中的威望到底高了何种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