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完,他把自己还有杜小京、俞瑛子的那份粮票和钱一并塞到了通讯员手中:“喏,收着吧。”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基层经费本来就紧张,自己何必让他们难上加难。
通讯员手里拿着粮票和钱不知所措,李育林赶紧让他把钱还给许继常,许继常则坚决不收。
一番推让无果后,李育林沉默良久,最后向许继常竖起大拇指:“许科长好作风,实在让人佩服。”
这年头哪怕是城里工厂的一个放映员,来到乡下放场电影,都会顺手打个秋风,带走两只肥鸡大鸭子。
像许继常这样的,李育林觉得着实是难能可贵。
许继常笑笑没吭声,目光不经意地王李育林那看了一眼。
只见李育林自己吃的是棒子面,给他和杜小京、俞瑛子吃的则是白面条,每人还卧了个鸡蛋。
怪不得他这么瘦呢。
管着上万口人,还是这个营养水平,铁打的人也熬不住啊。
“李主任,咱俩换一个。”
许继常将自己那碗推给李育林,伸手想把他的棒子面拿过来。
反正他在城里天天能吃上好的,今天换一回也无妨。
李育林眼疾手快,捂住自己的碗,“使不得,许科长使不得。”
“让你吃棒子面,就是怠慢人了。传出去其他干部要说我不会待客的。”
“我不说你不说,谁知道。要不我请你吃一份鸡蛋面吧。”
许继常说完看向门口,准备喊通讯员。
“别别,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吃棒子面吃习惯了。你今天请我吃鸡蛋面,以后我就吃不惯这玩意儿了,到时候反而难受。”
李育林阻拦道,说完刷刷吃起了棒子面。
许继常见他如此坚定,只得作罢,吃起了自己的鸡蛋面,同时内心好奇他堂堂一个公社主任,为何生活如此拮据。
桌子对面,李育林边吃早饭,边跟他聊起了自己的生活情况,等他一说完许继常就明白了。
原来李育林是苦出身,来自本乡一个非常贫困的家庭,小时候常受亲戚们接济。
等到他读完师专参加工作,自然少不得回馈亲戚,再加上自己父母身体也不好需要吃药,于是日子就过得紧巴巴的。哪怕当上了公社主任,一个月也没有几个能自由支配的钱。
许继常听完颇有感触,李育林则无奈地摇摇头,
“嗨,其实说起来,那些接济我的亲戚,也没比我家富多少,只是孩子们都没怎么上学,能早点下地干活帮家里的忙,多挣点儿工分,给我家匀出一口吃的。”
“没有他们从牙缝里挤出的粮食,我估计小学毕业就要回队里下地干活了,哪有机会进公社当干部。”
说完自家的事,李育林又放宽眼界,抬高格局,和许继常聊起治下的这一片区域,
“当然,我们一大家子的情况,在莲花乡是常态。有些人家甚至过得比我们还苦哩。”
“我当初向上级打报告,要求成立收购站,也正是想改善乡亲们的生活。”
“目前来看改善得是有限,对此我认为主要是销路没打开,还是只能和县里的收购站对接。”
“如果能找到更好的销路,卖出更好的价格,那乡亲们的生活水平,肯定就能获得一个更大的跃进。”
许继常看到李育林说到最后充满希望的样子,赞同地点点头,
“李主任说得是,啥都得找到个销路。猴头菇在公社大集上卖是一个价,拿到地区去卖,就是另一个价。”
“只不过路途遥远,大家没有那个精力和时间去干这件事儿罢了。”
大集,即乡镇地区按照约定俗成的时间,召开的集市。人们常说的赶集,说的就是这种大集。
大集是农村千百年下来的遗留,哪怕在这个明面上不允许私人做生意的年代,乡镇地区也是照样举行集市。
桌子对面,李育林听了许继常的话,表示非常赞同,
“可不是嘛。”
“有些事儿确实是理论上那样,真做起来,还是得费很大的劲儿。我最近一直都在思考该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嗯,很明显,他是个一心改善社员生活,并且很有想法,愿意积极主动去做事的人。
可以试着向他提出一些做山货买卖的事儿。
许继常心想道,觉得时机已然成熟,往椅子上一靠,看着李育林笑了,
“也不一定,有时候做成事的机会,还真就离你不远。”
“你把收购过来的山货卖给我,你看怎样?”
李育林听了面露诧异,“卖给你?你是做的私人山货买卖吗?”
“私人不私人,不重要。社员们在大集上卖山货,不也是私人买卖吗?”
许继常反问道。
嘶……
李育林被许继常问得不吭声,最后点点头:“其实,自打收购站办了起来,也曾有人找过我,说要成批收购山货。”
“我觉得他们不大靠谱,就没有答应。”
“不过,你跟他们看起来不一样,你是个靠得住的。”
“所以,咱们就来谈谈,具体该怎么卖吧。”
“你们提前标好干湿、品相,由我验货后收购。”
许继常说道,“我会给出一个保底收购额,至于更多的,得看市场行情。”
“另外我可以保证,整个销售链条都是安全的,不会出事儿。”
生意越大,安全二字越重要。
目前政策对于山货贸易管得是比较松。可是量一旦上来,就不能像以前那样了,必须把安全放在更高的位置上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