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鲋道出此行的真正目的:
“听说阁下的‘新法家’要汲取百家之所长。”
“我儒家精义浩繁如烟,担心阁下无从着手,我等八人愿尽绵薄之力。”
他与淳于越的想法如出一辙。
既然赵高不愿意“独尊儒术”,那他就来帮赵高“独尊儒术”。
让赵高口中的“新法家”,变得似法似儒,如法如儒。
别觉得这个很难。
其实,自“百家争鸣”之后,百家之间早已相互借鉴融合,很多内容都有了趋同性。
百家从儒家这里汲取营养,儒家也学习百家,不断创新进步。
比如墨家与儒家都讲求“爱”与“和平”。
儒家讲“仁者爱人”,而墨家则直接“兼爱”。
孔子有“天下大同”,墨子也有“非攻”之说。
还有,儒家与道家亦然,都有民本思想,和以道德为基础的治国理念。
至于法家,儒家荀子的隆礼重法也对韩非子产生了影响。
所以,想要“新法家”,到处充满儒家的影子,也不是不可能。
最后,“新法家”不论是“外法内儒”,还是“儒皮法骨”,都无所谓。
只要儒家文化主体不失,并占据正统地位,百年之后,鸠占鹊巢也犹未可知。
孔鲋对儒家文化渗透性有着极强的信心。
孔鲋的想法确实不错,而且完全有可能实现。
因为后世已有实证。
后世汉武帝刘彻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就是儒皮法骨。
儒家为表皮,法家才是治国之内核。
可汉武帝清楚这一点,其他汉朝皇帝就未必能明白了。
譬如,汉元帝刘奭就完全被儒家文化给影响了。
导致忘记了“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真正含义。
以至于,其父汉昭帝刘询恨铁不成钢说了句:“乱我汉家天下者,太子也”。
汉昭帝他是一直都明白,治理天下,当霸王道杂之。
也因此,汉宣帝治理下的大汉,国力最强,版图最大,远超汉武帝时期。
史称“宣帝中兴”。
儒家文化的渗透性太厉害,不是其他皇帝弱,而是汉武帝和汉宣帝太强。
毕竟儒家里面的封建礼教,太适合封建君主维护统治了。
赵高看着孔鲋,故作诧异道:
“你这话我怎么听得这么耳熟啊,好像某个姓淳于的家伙也说过类似的话。”
赵高笑着继续道:
“这就不劳烦你操心了,儒家典籍确实多如烟海,但我已有李丞相相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