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由美国南北战争,番茄浓汤等食品罐头得到普及,推动了食品工业的发展。
不断涌向美国的意大利移民,成为传播番茄文化的使者。
在老墨的支持下,番茄的生产加工被视为意大利文化国粹和工业自给自足的代表,意大利的番茄工业迅猛提速。
正是凭借这些基础,战后意大利番茄商人们迅速获得决定性的市场地位。
意大利番茄业强大的动员能力,也体现在他们对华夏市场的开拓上。
90年代初,一通来自意大利番茄加工设备厂商‘小罗西’的电话,为意大利巨头们叩开了通向华夏的机遇之门。
小罗西刚把一套番茄酱加工设备卖给了中方。
此时,他们希望意大利同行们给华夏买家介绍生意,让番茄加工厂转起来。
得到消息的意大利番茄贸易家族甘道夫家族立刻行动起来。
家族第三代中的老大阿曼多·甘道夫,成为第一个造访华夏的意大利番茄贸易商人。
北纬40度,不仅是顶级葡萄酒理想纬度,也盛产优质的番茄,美国加州产区、欧洲地中海产区都位于此。
意大利商人们沿着这条线,选择了和自己老家并列一线的疆省。
初来乍到的意大利人堪称番茄界“马可·波罗”,他们几乎包办了当时华夏番茄工业体系的建设工作,也把自己的产业链伙伴介绍到华夏。
设备厂商以补偿贸易(产品偿还建设费)的方式,建设了一批现代化的番茄加工厂。
贸易商把客户介绍到华夏,比如汉堡王和前麦当劳供应商亨氏。
在整个利益链条里,华夏的地位无疑是最低的。
辛辛苦苦种出来的番茄,被意大利中间商低价拿走,后者又按照国际价格卖给汉堡王和亨氏等零售商,赚到了高额差价。
而华夏这边的番茄酱生产商好不容易赚到的钱,还要支付高额的设备款。
虽然位于微笑曲线的最底层,赚着微薄的利润。
但对于八九十年代的华夏来说,能赚宝贵的外汇就已经足够了。
所以九十年代初,疆省各地一股脑的上马了很多番茄加工厂。
暴涨的产能很快超过了需求。
意大利人趁机压价。
华夏厂商损失惨重。
一时间疆省到处都是破产的番茄加工厂。
屯河就是在这个时候抄底进入的番茄行业,而且迅速整合了疆省将近四成的产能。
不过有了之前的教训,屯河在进入番茄行业的时候,就很注重海外渠道的拓展,毕竟番茄消费的主流市场在海外。
意大利甘多福,美国克里斯等番茄酱加工和分销公司,都被屯河收入囊中。
海外渠道的建设,也帮屯河走上了世界第二大番茄酱加工公司的宝座。
“如果新中基刻意涨价,跟我们争夺番茄产能的话,我们跟不跟?
如果跟,无疑会挤压我们的利润空间。
如果不跟,我们就收不到足够的货源,逐渐失去市场。
这种时候如果我们有自己的番茄产能,就会获得极大的自由度和容错空间。”
徐良有些感慨道。
参与了03年的大豆战争后,他对主动权有了更深的领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