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三章 组建PBH集团

电子元器件,客户都是大型的下游工厂,与这些客户之间的供应链关系,也极为紧密。

一个终端的电子产品,是由数百甚至上千个电子元器件组装起来的,而终端产品的品质稳定,就必须依靠这些电子元器件的品质稳定来保障。

因此很多用量极大的基本电子元器件,如电容、电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产品品质的超级稳定,这些元器件的出厂不良率,都是用PPM(百万分之一)作为单位,来进行统计和要求的。

正是因为对这种品质稳定性的超高要求,电子元器件企业从找到新的意向客户,到产品真的被大量应用,往往需要数月甚至数年的验证周期,要建立稳定的供应关系需要付出极大的努力。

而这种供应关系一旦建立之后,也有一个极大的好处,就是非常的稳定,只要不是有重大的问题,或者价格有非常巨大的差异,客户是轻易不会更换元器件供应商的。

一个规范的电子生产企业,更换供应商都是极为重要的决策,都有规范严谨的流程,需要多个部门的会签背书。

这就造成了新的行业进入者,想要取代老牌供应商会非常的困难,而老牌的供应商,只要能够维持稳定的技术更新,就可以始终保持着先发的优势。

但这种先发优势并不是绝对的,电子元器件同样是需要不断投入资本,进行持续技术更新的产业,这就需要电子元器件厂商,必须保持着一个规模不断扩张的势头,才能维持这种资本投入。

从70年代开始,霓虹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全面崛起,对灯塔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形成了严重到挤压。

这种挤压,并不是霓虹的厂商,抢走了灯塔厂商的老客户,而是电子产业整体向霓虹转移的过程中,抢夺了这些灯塔厂商的新客户。

即使灯塔厂商能够维持住之前的老客户,能够维持一定的经营规模和获利能力,但在新客户的争夺上失败,就打破了元器件厂商的增长路线,使得这些灯塔厂商,失去了持续进行技术更新的能力。

电子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电子元器件会不断提出新的技术需求,无法保证技术更新能力,就会被竞争对手越拉越远,最后只能慢慢的等死。

经过十几年的长期挤压,到了80年代,灯塔电子元器件厂商,在技术上已经逐渐开始落后了,很多经营者已经看到了慢性死亡的必然结局,才愿意趁着还没真正断气,把这些企业出售掉。

陈兵要收购这些企业,就必须全盘收购所有的资产、技术、销售渠道,不可能再进行挑挑拣拣的部分收购。

陈兵之所以敢于尝试收购这些灯塔的厂商,是因为他的背后有一个巨大的内地市场。

内地此时已经开始了市场化进程,以各种家电为代表的电子制造业,即将进入高速扩张的快车道。

在这个过程中,会有大量的新需求产生。而内地电子产品,大部分都是低端产品,对于元器件的需求最大的并不是那种高端产品,而是价格低廉的低端产品。

在这个产品等级的技术竞争中,灯塔电子元器件厂商,并不会输给霓虹厂商。

依靠内地即将爆发的市场需求,陈兵完全可以在收购了这些灯塔厂商之后,帮他们接续上新的市场扩张路径,把这些厂商重新拉回,资本技术投入的正向循环。

因此,考察了一圈的陈兵也下定了决心,收购一些灯塔的电子元器件企业,与从RCA收购来的半导体部门一起,整合成一个专门从事上游电子零部件产业的新电子集团。 爱看书

与赵平一番商议之后,陈兵直接在灯塔注册了一个新的电子集团公司,取名为PBH电子集团。

这个名字是从三位股东的名字中,各取了一个汉语拼音的开头字母拼凑而成。而赵平则会暂时留在灯塔,负责管理这个新的业务分支。

陈兵将收购RCA资产剩余的一亿美金,都会投入这个新的电子集团,用以完成对几个灯塔电子元器件厂商的整体股权收购。

RCA的半导体部门,未来也会整合进这个集团之内,与那些收购的来电子元器件工厂一起,组成一个新的上游电子集团。

这个PBH集团会独立于现有的英豪公司运营,而两家都有的半导体业务,则将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

PBH的半导体业务,继承于RCA公司,未来会主要偏向IC设计,去研发各种新的新品产品,不会建设太大的自有产能。

而英豪集团的半导体部门,未来要走的主要是代工、生产路线,会不断的建厂、扩产、提升制程水平。与PBH形成一种代工的关系。

至于那些收购来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在灯塔也会主要定位为研发功能,至于生产工厂则会陆续的向内地进行迁移,形成灯塔研发、内地生产的局面。

为此等到陈兵回去之后,还要再去找特区重新要地,建立一个新的电子元器件产业园区。

冠军信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