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有什么人,能压得皇帝无力反抗呢?难道是文官集团。
朱厚照觉得没有这么简单,这些都是有点头脑的人,就能想明白。
在史书上能讲明目张胆讲的东西,往往是最不可信的。
“兴王府一定要盯住,任何一举一动,都要向朕汇报!”朱厚照放下手,揉揉眉头。
藩王这个系统,还是得想个方法,这些人,完全是社会的寄生虫,不但吸取着大明的元气,而且很容易被人利用造反。
“东厂那边,也不能放松,刘允,船只,这两个是重点。”朱厚照吩咐道。
隔日下午,工部大堂。
关于大通河的廷议结果,上午已经递到了朱厚照这边。
结果是五五开,赞成的人一半,反对的人一半,只能请求圣裁。
本来朱厚照想直接批准就行了,但送来廷议的王琼,建议皇上再召开一次会议,强调重要性,才不会像前几次修河一样,半途而废。
于是,朱厚照召集了工部和户部,还有监察御史,外加通州及大兴的主管官员。
“禀皇上,户部已经收到,寿宁侯捐献修河资金,白银一万两。”杨潭看到皇帝入座,先报告此事。
这张鹤龄速度还真快,朝廷还没下决定,他已经把钱都送过来了,那些以资金为借口的官员,也不好说话了吧。
朱厚照点了点头,说道,“今天请诸位来,因大通河疏浚一事争议较多,朕想听取各位意见,做最终决定。”
坐一旁边的李鐩,没想到皇帝会召开第二次会议,还好廷议的人都在京城,直接召集而来。
“臣在正德十一年,曾勘查过大通河,河道开浚艰难,水源不足,怕是跟前几次一样,徒劳无功。”首先开口的是户部主事董琦。
话音刚落,旁边一人就抢先站了起来,对朱厚照拱手道,“臣翟瓒,先朝之人,能修河道到积水潭,反而我们现在不如百年前之人?”
工科给事中翟瓒,正德十一年时,就是他提出要修河道的,李鐩小声解释给朱厚照听。
“今时不同往日,水道已经改变,如不因地制宜,结果则劳民作财!”董琦反驳道。
一上来,这两方就开始争吵起来,朱厚照才明白为什么王琼要他召开这个会议。
“而且顺天府西高东低,落差太大,旱之无水,雨多则涝,实在不宜行船。”董琦继续提出他的论据。
“此话差异,前朝已经解决这个问题,只是水闸荒废,才致今天淤堵!”管庆丰闸主事邝珩说道。
“即使有水闸,那也无法解决无源之水。”说话的是抚都御史李攒,他也参加过正德十一年的勘查工作。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此话一出,在座都安静下来,每次的大通河为什么通一次,没过多久,就又淤塞,归根到底还是水量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