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5章 希望之光

但也正是这一仗,让杨畏知、王夫之和周培公都看到了大明忠贞营的骁勇。

就说王夫之,他本没有于元烨、姜曰广、何腾蛟这些人对流寇的那种阶级仇恨。

他隐居深山,是因为他早已看穿了大明朝的腐败,在他眼中,大明就像一艘千疮百孔的破船,在历史的洪流中摇摇欲坠,他觉得大明绝没有中兴的可能。

这次若吴贞毓三番五次亲自延请,言辞恳切,并且保证不是让他做官,只是请他去应天做大明黄埔军帐学堂的先生,他无论如何和也不去。

既然文的不行,那就不要怪郝摇旗来武的。

郝摇旗派出了军队,对他进行了一种特殊的 “软禁”。

这种软禁与众不同,并非限制他的行动自由,他想去哪里都可以,只是无论走到哪里,都有郝摇旗的兵士如影随形。

这些兵士可不是普通的士兵,他们都读过一点书,还特别善于揣摩人的心理。

显然,他们是经过吴贞毓精心挑选的。

王夫之的一个眼神、一个细微的动作,他们都能心领神会。

王夫之想要一本书,书马上就会出现在眼前;他若有所思时,他们就已经准备好了他可能需要的笔墨纸砚。

他们简直比王夫之自己还了解自己,这种无微不至的 “照顾”,让王夫之实在是无可奈何,最后才答应前往应天。

然而今日,在战场上,他亲眼目睹了明军的英勇无畏,那些战士们为了保护百姓,为了心中的信念,不惜以命相搏。

他深受触动,心想,不说什么中兴大明,就为了不让这些真汉子的事迹被岁月埋没,被后人遗忘,他也要跟着他们一起去应天,将他们的英勇事迹一一记录下来,让这些英雄的名字永载史册。

杨畏知的心境则和王夫之完全不同。

在他眼中,这场战役仿佛是大明中兴的曙光。

他仿佛已经看到了大明重新崛起的希望。

他深知,只要陛下英明,能答应孙可望接受招抚的条件,让明军、顺军和西军形成合力,那么区区几个建虏,又何足为惧?

灭之简直易如反掌。

可一想到孙可望提出的招抚条件,他又暗暗地叹了一口气,觉得这件事成功的希望实在渺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