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 非我族类,其心必异

比如万历三大征的播州土司杨应龙,这家伙看到四川官兵羸弱,就开始骄纵自大,发动叛乱想要彻底吞并四川。

明廷震怒,发兵24万大军,总督李化龙,主将刘珽分八路进兵。

这场“平播之战”历时一共114天,实际开打不到两个月,杨应龙兵败自尽。

作为这家伙老巢的海龙屯,成了土司制度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成了明朝正式推行改土归流的开端。

当然,以上的前提都是建立在大明具备足够的军事能力。

一旦大明的军事能力开始衰弱,国家机器的运转逐渐瘫痪失灵,那这套对异族统治的组合技,就会迅速趋于崩溃。

播州杨应龙被灭以后,紧接开打的萨尔浒之战。

明军大败,主力部队几乎全军覆没,就连刘珽在内的几个名将也战死沙场。

牢努建立的后金至此,一发不可收拾。

大明对辽东也从战略激进,变得战略保守,并构筑了无懈可击的“关(山海关)-宁(宁远)-锦(锦州)防线”,以及辽人守辽士。

“关宁锦防线”本身没有问题,在军事地理学中几乎堪称完美。

但要维护这条防线,首先需要大明有钱,其次大明还得牢牢控制住漠南草原的广阔边疆……

听完林煜对大明治边国策的评价,朱瞻基脸色顿时变得无比凝重,他思虑半晌后开口说道:“所以,大明的治边国策,也就是土司制度,本质上需要依托朝廷拥有足够强大的军事能力。一旦朝廷哪天衰落,那生活在土司制度下的各族百姓,必定会跟着大乱。”

因为大明册封土司,治理西南的关键,就是“以夷制夷、分而治之”,字面意思上的让各族土司相互攻伐兼并,达到弱化土司的战略目的。

这就加剧了土司与大明之间的不认同。

于谦问:“既然‘以夷制夷’不可行,那还有什么办法,能够防治土司叛乱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