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成也此事,败也此事,增考这事儿既然是光绪钦定的,手下人自然不敢怠慢,经过层层传达,此案很快便惊动了朝廷。
消息传到光绪帝耳中,把他气得不轻,他亲自握笔,下旨严斥:
“科场乃正直圣洁之地,是国家选才根本,岂能容下此等污秽之人?!
着,浙抚衙门立即彻查此事,万万不可寒了莘莘学子之心,务必要还天下读书人,一个公道!”
浙抚嵩骏、杭府陈璚受旨后,不敢怠慢,很快便将案情给查了个水落石出。
证据确凿后,官府将通缉告示贴满江南各城,一时间,引得满城风雨,众说纷纭。
周介孚得知此案已得御批,再躲,也无益处,便只得在外逃了几月后,回到省城杭州,自首归案。
审讯结果很快报上朝廷,光绪本想着要将此事顶格处罚,以儆效尤,狠狠杀杀这科场舞弊的歪风邪气。
可当光绪亲手拿到刑部递上的案件卷宗时,他愣住了,呆住了,甚至可以说是,瞠目结舌了!
彼时的清朝法律中,还存有“留养”制度,对判处死刑的罪犯,刑部会对其子孙后代,进行详细核查,并将档案一并装入卷宗。
最终,光绪沉默良久,才将朱笔一挥,批下了“斩监候”三字。
这斩监候类似于死刑缓期,期间还可根据表现而酌情减刑,这也意味着,周介孚算是暂时保住了一条性命。
在场众人无不匪夷所思,光绪明明龙颜大怒,杀意已决。
可转眼之间,他便犹豫不决,收回成命,只是喃喃低语了一句:
“晚清末年,果真是,群英荟萃呀…”
之后,他便给周家后人,留得了一丝生机。
多年以后,卷宗里的“长孙周樟寿”,也针对此事,作出了心得感悟:
“有谁从小康人家而坠入困顿的么,我以为在这途路中,大概可以看见世人的真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