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非赐字之人是杨坚,澈哥儿肯定要再改一个。
入得宫城,来到前正阳宫,如今的丞相府,崔澈在府吏的指引下去了自己办公的厢房。
幕僚非吏,实为官,府里自有书吏供人驱使。
崔澈的记事参军一职,官秩按照九品制来算,属于七品至九品不等,之所以有差别,全看府主的官位。
澈哥儿府主为丞相杨坚,自然是最高的七品官秩,当然了,北周实行九命制,与九品制倒着来,一命卑,九命贵,故而崔澈如今是三命官员。
其实这三命官秩,对于崔澈来说并不难得,其祖父崔季舒被周武帝追赠为九命的开府仪同大将军,若是崔澈受荫出仕,也大致是这个起点。
但同样都是三命官,相府幕僚的身份可要珍贵许多。
记事参军虽然掌管文书,但不在于整理文书,这些琐事自有书吏替代,更紧要的是负责代杨坚起草奏疏。
当值第一天,澈哥儿就受到了考验,杨坚将他唤去,口述二十三事,说罢,即让崔澈行文。
所幸崔澈这人好记性,否则也背不得那么多的诗词,杨坚所述二十三件事,他都一一牢记,至于起草奏疏,此前崔澈已经看过相应格式,更是难不住他。
挥毫洒墨,崔澈认真书写,二十三本奏章一气呵成,他停下笔,不急于揉搓酸痛的手腕,将奏章进呈给杨坚。
杨坚看罢,大感满意。
崔澈所书二十三事无一错漏,条理清晰,虽措词用句不如此前的《平陈策》,但也清楚,《平陈策》是苦思冥想的产物,而这些奏章只是仓促而为。
更何况奏疏不同于檄文,更重条理清晰,对于文采的要求并没有那么高。
杨坚对崔澈大加夸赞,崔澈也因此坐稳了记室参军之位。
二十三事之中,便有一条是关于崔澈堂兄崔达拏。
杨坚既然答应了崔澈,要免去崔达拏死罪,自然不会食言。
只是这免死借口着实羞辱人,直言崔达拏名为长史,却无才能,事事皆委于人,尸位素餐之辈而已,这种人杀之无益,留之无害。
向小皇帝建议免其死罪,但为了警示世人,也得配往边疆,虽遇大赦,亦不能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