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的变化,无疑会深刻影响国家的兴衰,明朝灭亡,其自身定然存在诸多问题,但也不能忽略了经历小冰期,导致粮食减产,饥荒遍地的影响。
隋朝赶上了一个好时节,正如竺可桢先生在《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指出,从东汉时期开始,经历了持续近六百年的寒冷期后,气温从北魏末年开始逐渐回升。
到如今也终于步入温暖期。
虽然这一次温暖期的高峰要等到唐朝,例如唐高宗在位期间,有三年长安冬季都无冰雪。
但现在的气候无论如何也比南北朝时期渤海被封冻,长江能结冰,要更为暖和。
隋朝受益于此,经过杨坚的励精图治,国力日盛。
而东北方向的万里之国高句丽同样是气候回暖的受益者。
崔澈多方打听,也验证了耿铁华先生在《中国高句丽史》以及杨秀祖先生在《高句丽战争史研究》之中的考证:
高句丽完全有能力爆兵六十万。
若不是有这份国力,高句丽又怎敢觊觎辽西。
当然了,隋朝灭陈只动用五十二万大军,并不等于原先占据北方与蜀地的隋朝,就只有这么多的军队,总得留下部分兵力,守卫后方。
崔澈之所以对高句丽上心,也是担心自己将来占据河北、青州等地,南下争夺天下,高句丽人会在他背后捅刀子。
虽然现在考虑这些为时尚早,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多了解些高句丽,总不会有错。
翌日,大兴送来急报,西突厥隐有异动,欲犯兰州(治子城县,今甘肃兰州)。
突厥大可汗沙钵略可汗摄图势大时,如今的西突厥、西部突厥与隋朝关系亲密,长孙晟屡次出使,也借机发展了不少内线。
虽然不至于向冷战时期,英国情报机构对苏联单向透明,但也总是能把消息及时送到大兴。
杨坚随即在晋王府召集亲近大臣,如右仆射苏威、纳言杨素、吏部尚书牛弘、兵部尚书崔澈以及贺若弼、韩擒虎等人悉数到场。
“突厥犯边,众卿以为,可使何人为将。”
杨坚话音刚落,贺若弼便毛遂自荐道:
“微臣愿领一军,阻敌于外,为陛下分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