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许敬宗得势了

尚书省的长官为尚书令,因先皇曾任尚书令,所以贞观朝以后,没有人再敢任尚书令,以仆射为长官,分设左右仆射各一人。

尚书省统领六部,六部为:吏部、礼部、户部、兵部、刑部和工部,各部长官为尚书和侍郎,各部下设四司,司的长官为郎中。

门下省的长官为侍中,中书省的长官为中书令。三省的职能分工,中书取旨,门下封驳,尚书奉而行之。

也就是说,中书省根据皇帝的意思,负责国家重大事务诏书的草拟工作;门下省,负责对中书省草拟的诏书进行监督和审查,认为不合理的可以驳回;尚书省,主要负责执行已经通过的诏书,是贯彻执行机构。

根据朝廷的机构设置,大唐的宰相,并非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高祖时期,所谓的宰相,就三省的长官,即左右仆射,侍中和中书令。

先皇只所以设立三省,目的是促进三省互相监督,希望通过宰相们的帮助和劝谏,减少自己的决策失误,匡正自己的过失,从而更好地治理和管理国家。

先皇曾多次在不同的场合指出,“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中书门下机要之司,诏敕有不便者皆应论执,比来唯睹顺从,不闻违旨,若但行文书,则谁不可为,何必择才!”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但这期间的累赘逐渐显现出来,中书省取旨、门下省封驳,两省之间来回流转,耽误时间,所以先皇在武德、贞观时期,以尚书左右仆射各一人及侍中,中书令各二人为知政事官。

将两省会合在一起办公,参与政事堂办公的官员,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头衔,有这个头衔,即使不是三省的长官,也可以名正言顺地参与国家大事的商议,这些人统称宰相。

到了永徽年间,只有参与政事堂议事并加以以上头衔的官员才能称其为宰相,如没有以上头衔,即使是三高官官,也不一定是宰相,慢慢发展演变为三高官官的头衔成了“虚衔”,宰相成了临时性职务,也就是说谁拥有参与政事的权力,谁就成为了宰相。

现如今,加持元舅、托孤辅政重臣的太尉长孙无忌不但是自己的亲舅舅,还帮助先皇争夺天下,居功至伟,位居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同时,自己的储君之位,长孙无忌发挥了重大作用。

基于此伟绩,又加之长孙家族是关陇望族,势力强大。所以,永徽初年的朝廷局势,大权基本是以长孙无忌的宰相把持,自己几乎沦为“虚君”。

“人人都言及朕与蜀汉时的阿斗,没有太大的区别。而那长孙无忌,则成了蜀汉时的诸葛亮和西汉时霍光式的人物。朕一想到自己竟然成了傀儡,简直就痛不欲生啊!”

相权严重制约了皇权,两者间的矛盾和斗争不可避免。小黄门自知其中道理,便再次磕头冒死举荐:“陛下,此桉涉及太尉与卢国公,两位理当避险,由此可舍弃政事堂。另外,京兆府尹渎职一事涉及我朝国威,可立为战事处置,因此,陛下可直接命一人手持谕旨,监察此事,由此,皇令当行!”

“好!汝以为谁堪当此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