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忽然多出来的两个小主子,季袅和九霖只宣称是从安国王府带回来的,倒也没有人多问什么。
毕竟淮南安王府已经是陛下与殿下能找到的最亲的人了。
从安王府带回来的小主子,也没什么不可。
重明五年的科举也很顺利,上榜的庶民与寒门学子也更多了。
季袅还单独开了女科,当然,录取的女官还是很少的,职位也都集中在翰林编修、太学府官和内务府司这些边缘角落。
毕竟世俗的观点在那里,季袅的步子没办法一步迈得太大。
一下子把整座房子拆掉,季袅怕自己也没了遮风避雨之处。
他已经是庶民与女子唯一的出路了,倘若保不住自己的尊位,更没办法帮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了。
重明五年冬月,大夏设象胥司,象胥司主官称九译令,由熟悉大夏周边国度语言文字的人才担任,不论出身行业,主要负责翻译传授大夏周边诸国语言文字。
重明六年,在象胥司的帮扶下,惠民书院开遍了整个中洲大陆。
纵然是尚未归顺的国家,也有了大夏的儒生进驻开书院,讲经传道。
大夏和尚道士的足迹,也紧随着书院的步伐跟了上去,向中洲大陆的百姓传播大夏的宗教。
重明七年,翻过雪山,远在西洲的大秦以惠民书院搅乱大秦政权为由,封禁所有大秦境内的惠民书院,打死屠杀大夏在大秦的商贾儒生,乃至和尚道士,一个都不放过。
为了斩草除根,大秦政权就连在惠民书院读书的大秦书生都不放过。
大秦王甚至颁布政令,鼓励百姓相互举报,抓到就读于惠民书院的学子,赏银若干。
在这种滑稽的举报制度下,邻里成仇、好友反目者,纷纷举报对方是大夏奸细,原本有针对性的清理也很快演变成一场几乎没有边界的屠杀。大秦国内笼罩在肆意屠杀的恐怖之中。
一时间,大秦与大夏的关系空前紧张。
如今的大夏兵强马壮,诸位将军立功之心无人能及,此事传入国内,一时间群情激奋,诸将纷纷请战,就连刚从南境回来的姜山都跃跃欲试,想要再创新功绩。
季袅是个好君主,当然不会让百姓受辱,灭将军威风,于是在诸将再三请战、第无数次表达了自己是个爱好和平之人之后,含泪答应了诸将请战,派军远征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