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陈年旧事

李世民让一旁的太监念诵旨意。

大殿内很安静,只有太监宣读旨意的声音,在殿内回荡。

温彦博治理朔方有功,封尚书左仆射,入崇文馆领文学总领,旨意上念诵着以往的种种功绩。

李承乾思量着,老先生年纪大了,不能再理政事,与李靖的大将军一样只是一个虚衔。

当初在应对突厥的国策,父皇没有接受魏征的激进方略,而是采纳了温彦博较为温和开明的策略,采取了一种较为开朗的方略。

颜勤礼原是军中将领,因是颜之推的后人,又精通文学经论,在雍州既是参军又兼治理之权,如今治理有功,授崇文馆学士,继续兼领著作郎之职,与温彦博共领崇文馆。

李泰听着旨意的意思,崇文馆的消息昨晚就听到了,也就是说崇文馆是东宫太子直领,那么往后的温彦博老先生与这位颜之推的后人颜勤礼,都给了太子门下。

思量完这些,李泰悄悄叹息,太子门下的能人有了许敬宗,上官仪,现在又多了温彦博与颜勤礼。

穷则独善其身……穷则独善其身,李泰心中一遍又一遍地复述着老师的话语。

颜勤礼行礼道:“谢陛下,臣领命!”

温彦博拄着拐杖站出朝班,他老人家朗声道:“陛下,高句丽使者已经许久未有朝贺,敢问是否已有了不臣之心?”

老先生开口问了一句,没有直言东征。

殿中侍御史张行成站出朝班,朗声道:“陛下,不论高句丽是否前来朝贺,他们都是罪臣,盘踞辽东四郡,自立高句丽王未得到陛下册封,这就是叛逆之举。”

皇帝还没开口说话,就被安了一个叛逆的名头。

张行臣所言的辽东四郡,是指汉武帝时期在辽东半岛设置四郡。

李承乾安静地站着,听着群臣低声议论着。

意外的是这一次武将一列十分默契地保持了静默,可能大家都明白,这个时候东征是一个不恰当的时机。

昨天在甘露殿,老先生就说了东征高句丽的事,那时候父皇没有正面答应。

老先生心中牵挂收复中原失地,现在又在大朝会上说了起来。

温彦博朗声道:“陛下!高句丽王实为不臣,何不征讨之。”

言罢,魏征走出朝班,朗声道:“陛下!如今大唐立足未满二十年,人心归附需长久治理,岂能轻言东征。”

李世民神色凝重,看向一旁的三个儿子。

李承乾,李恪,李泰三兄弟皆是呆立原地,都不想掺和的样子。

最后目光聚焦在太子身上,李承乾一动不动,闭着眼进入了养神状态。李世民只好继续看向朝班。

温彦博道:“若让高句丽壮大,带着兵马直扑幽州,又该如何?魏征你想过吗?”

老先生语气重了几分。

魏征道:“幽州自有将领镇守,陛下登基至今才九年,若现在大军征讨高句丽,岂不是自毁根基。”

温彦博转身看向他,又道:“这么多年了,魏征非要与老朽一直如此吗?”

魏征手执笏板行礼道:“非是因当年之事,当下断不是东征之时。”

温彦博下巴有些颤抖,言道:“当初隋帝东征,有多少将士埋骨辽东,将士埋骨异乡,尸骨不得还乡,有多少人家为此牵挂至今,魏征!你就没想过吗?”

眼看双方气势越来越凶,就快要吵起来了。

老先生年纪大了,就怕当场气得出个好歹,房玄龄连忙站出朝班道:“陛下,臣以为应当先派出使者询问高句丽王。”

李世民这才点头,“房相所言,也是朕所想,太子觉得呢?”

朝班突然安静了下来,众人的目光纷纷看向太子。

见皇兄没有反应,李恪稍稍推了推。

李承乾恍惚地睁开眼,目光扫视四下,朝班众人都看向了自己,舅舅正在悄悄地挤了挤眉。

李世民板着脸,这小子难道是又睡着了?

李承乾站出来,道:“儿臣附议。”

“朕说什么了?伱附议……”

“儿臣觉得可以先派出使者,使者去了之后斥责高句丽王,再请高句丽王来长安面见父皇,觐见天可汗,若他来了且认错态度诚恳,便将他留下来,若他还以高句丽王自居,将人拿下。”

温彦博面向太子,问道:“若不来呢?”

李承乾温和地笑着道:“当然是征讨之。”

朝臣多是点头,赞同太子的说话。

岑文本与褚遂良站出朝班朗声道:“臣附议。”

长孙无忌也站出朝班,道:“臣附议。”

众人躬身道:“臣等附议。”

温彦博的态度好了不少,缓缓转头看向这个太子,拄着拐杖闭上眼,呼吸也平顺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