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储位之争 征高句丽

皇帝把晋王叫到宫里,问他:“小九,我要是立你为太子,你怎么想?”

晋王微微一笑:“儿臣文不如四哥、六哥,武更是比不上一众兄弟们。不过,当太子就是要学会制衡,平衡朝堂,平衡后宫。文采不行,自有文官们帮我写文拟诏,武力不行,自有将士们为我冲锋陷阵。我严控科举,选拔人才,制约世家大族的势力。还准备开武举考试,广选武将,逐渐代替推荐和世袭制。将来,更要发展农业生产,改良新粮种者赏,发明新农具者赏,发现新品种者赏,总结农业技术者赏。其次利用好丝路、运河、海船,使商路畅通,国力富足。”

皇帝听了点头:“你怎样对待你的兄弟姐妹,还有你的舅父,父皇的那些功臣?”

晋王笑:“父皇如果把天下留给儿臣,就是最大的封赏了。兄弟姐妹都是父皇的孩子,我会善待他们,父皇给他们的封赏都保留。舅父大人这些年有把持朝政的嫌疑,但他忠于大秦,有功于社稷,能力也强,些许私心,儿臣容得下,暂时不动他,等他老去。父皇的功臣,文臣中有年纪大的,父皇也要允许他们告老休养。年龄还好的就留用。武将嘛,父皇找些错处,先把最能耐的几人外贬或流放,他们虽怨恨父皇,但也惧怕臣服于您。等我上了位,再把他们调回都城,给他们高官厚?。这样,儿臣就是有恩于他们,他们也会感激儿臣。当然了,大秦自有国法在上,不管是谁,要是违法乱纪,我不会徇私,也不会落井下石的。”

皇帝听了很是满意,点点头。过了一月余,就下旨立晋王为太子,入主东宫。魏王垂头丧气地离开都城,去了亲爹给的封地。

杨七与相里深看着事情发展,果然如他们设想的一样,心里痛快极了。下面还要给如意安排以后要用的人手。

自从李家二位公子,一个失踪,一个伤残,李服心里的恨去了一大半。他也猜想是金阳郡主或相里深干的,不过这天衣无缝的事,知道了也没证据。李服在开阳书院读了几年书,这年参加了科举,榜上有名,名次尚可。杨七帮忙运作了一番,到太子李久身边当了属官,没有外放。李服这次是彻底服了,安心地当他的闲棋冷子。

皇帝把身边几个有名的武将都寻了错处,贬官外放。杨七就紧着跟这些人示好,送盘缠,送东西,帮着安置家属,帮着安排到任后的事宜。不过,这些人也是硬骨头,基本上是不买账的。杨七也不恼,事情做了,先结个善缘,有没有回报也不能看一时。

李久这个太子,当然要给这些武将求情,肯请父皇把他们调回卫军中。果然如太子所想,这些人回来高位以后,大多数对太子感恩,少数的聪明人,都想通了前因后果。皇帝要换太子就换呗,只要他们有职有权,才不愿多管闲事。

秦兴十五年三月,白先生过世,杨七姐弟心怀悲痛,在永安城附近白云山脚下找一块吉壤,安葬了白先生。九月,孙小宛过世。姐弟两人一商量,把两人葬在一起做伴。

秦兴十六年腊月,英王杨荣过世,长子杨雷袭爵位。

秦兴十七年九月,三哥杨荆过世,他家的两个儿子很争气,早都通过了科举考试,混到六品的官职。长子杨霍袭了建文侯的爵位,杨荆留下不少资财和人脉,两兄弟商量着分了,日子过得正经不错。

十七年的腊月,六哥杨茴生了一场病,借着病正式退休,领着那个年轻的美妾到广州定居。杨茴的长子杨霄通过科举当了官,就让次子杨需顶了他在不舍商行的位置,跟着十叔杨荫给姑姑金阳郡主经管不舍商行的买卖。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秦兴十八年,皇帝经过四年多的准备,决定御驾亲征,攻打高句丽。连胜数战,可惜天不做美,这年冬天,大寒,雪可没腰。大秦军苦战不下,伤亡惨重。加上运输不易,军需跟不上,皇帝只好领兵回城。路上中了寒,生起病来。凭你多大的能耐,要是一生病,也是无可奈何,皇帝回京就倒下了。

身为太子的李久为了表示孝心,直接入宫为父皇侍疾。吴才人做为近侍,也是常在皇帝身边侍疾。两个人很快就看上眼了,吴才人的才华也都有了用武之地。皇帝思考什么问题,如意就想好对策,暗暗教给太子,让太子在皇帝面前留下能干的好印象。

如意也不是刚入宫时的小女子了,这些年在宫里,看尽了宫里的尔虞我诈,明争暗斗,心性也逐渐成熟起来。如今她的心性,也不向往儿女情长,更对皇帝不抱任何想法。一个垂垂老矣的老头子,对她还不好,一直想杀她,哪有太子年轻善良。

她到崇文馆跟着几个老大人学习,也是受益匪浅,弄懂了书里的治国道理。再结合看皇帝处理朝政的举措,渐渐看懂了为君的想法与手段。金阳郡主还亲自写了《如意漫游未来市》的系列话本子,把她前世的见闻都巧妙地写入科幻小话本里,印刷出来,让如意当闲书看。如意看了非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