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雪庵整体坐南朝北,布局规整有序。踏入庵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前殿——灵峰下院正殿。这座殿堂气势恢宏,雕梁画栋,供奉着诸多神像。
而在正殿东侧,则是报本堂,里面香烟袅袅,弥漫着一股庄严肃穆的气息;西侧则是圆修堂,清幽宁静,仿佛能让人忘却尘世的喧嚣与纷扰。
穿过前殿,来到后院。这里正北方向矗立着一座更为宏伟壮观的建筑——溪山最胜堂。堂内布置得精致典雅,墙上挂着一幅幅名人字画,令人目不暇接。
而在西侧,是一座古色古香的祠堂,承载着岁月的沧桑和历史的厚重;至于东侧嘛,则是闻名遐迩的江南名楼——弹指楼。
这座弹指楼高约数十丈,共有三层。每一层都设有精美的栏杆和雕花窗户,远远望去,宛如一座仙宫楼阁般屹立在水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楼上悬挂着一块由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亲笔书写的“弹指楼开”匾额,龙飞凤舞、笔走龙蛇,彰显出这位书法大家深厚的艺术造诣。
据说,此地曾是众多文人雅士结社聚会、吟诗作对之所,留下了无数脍炙人口的佳作名篇。
黄伦等人兴致勃勃地登上弹指楼,凭栏远眺。极目四望之下,黄伦不禁惊叹出声。
原来,这秋雪庵竟然位于一处四面环水的孤岛之上!放眼向东南方向望去,更是一幅令人震撼的景象:只见那一望无际的芦苇滩地上,微风摇曳,白色的芦花漫天飞舞,犹如鹅毛大雪纷纷扬扬飘落,将整个天地都染成了一片洁白无瑕的世界。
几人下得楼来,范伟明便给黄伦,介绍起“秋雪庵”的来历和故事。
南宋淳熙初年(1174年),一个名叫“大圣庵”的小庵堂在西溪东北蒹葭深处建立。六年后,大圣庵被改名为了资寿院,香火逐渐旺盛起来。
但由于资寿院地处孤岛,位置偏僻,善男信女的热情最终败给了交通不便这一硬伤,资寿院逐渐走向没落。
到了明代崇祯年间,资寿院已经荒废了四百多年。当时这块地归西溪当地人沈应潮、沈应科两兄弟所有,这俩兄弟好礼佛,出资重整资寿院,并请当时在佛教文化圈中相对比较有名的智一和其师弟智洪法师来主持。
名僧的进驻使得原本门可罗雀的资寿院一瞬间门庭若市,更吸引到了许多文学大家的到访,比如明代大书法家董其昌、陈继儒等等。
陈继儒见资寿院周围芦苇深深,雪白的芦花随风摇曳,倒映在水里,美不胜收,遂取唐人诗“秋雪蒙钓船”的意境,将资寿院改名为“秋雪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