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喝汤

大唐里正 离珠 1147 字 16天前

赵正能发现平凉后山的煤,实属偶然。

这一年烧柴火把赵正烧成了平凉土着。有时候他偶尔也会怀念起煤气管道,煤气炉灶。但这玩意不是太过高科技了么?至于煤炭,若不是今日满山找能烧缸的陶土,他也压根没有想过平凉会有。

煤的应用时间其实能在大唐再往前追溯上千年。但至于为什么没有成为取火主力,干不过木炭甚至柴火,其实也挺无奈的。一个是古时人少林多,

不缺燃料。二是煤的开采、运输成本双高,用它来做生活燃料,太奢侈也昂贵。三是在没有焦炭前,炼铁都用木炭。煤的杂质多,虽然温度比木炭要高一些,但练出来的铁韧性不足,

比较脆。

但煤对平凉不一样。

平凉边能砍的柴其实并不多,

烧砖窑的时候,

赵正就已经发现了,后山上的柴火越来越少,若是没有再生性补种、林木保护,再有个三五年,大约就要告罄。往后再想找柴火,就要跨过大通河,到河对岸去。

而且一年当中西北风刮的时间也越来越长,前几天还刮了一场沙尘暴,风沙越过合黎山,从河西走廊铺卷而来。劈头盖脸地落了平凉一地,沙子埋了几分厚。

听老人们说,如今凉州比往年入冬更早,风沙更大。

气候变冷,土地沙化,这是大环境使然。只是端倪还不明显,

假以时日,林木尽毁,沙丘东移,再配合上越来越冷的天气,

那平凉就真不能再住人了。

赵正原本其实也挺无奈。

生存和自然,在他面前,只能二选一。在改善平凉生活这个前提条件面前,唯有稍稍牺牲一些环境。但既然他发现了煤这玩意,那后山的树林当然就能保存下来了。

三人挖了两担末煤,赵正用黄土把煤窑洞口给盖了,隔绝空气,以免氧化和自燃。

怎么利用这些煤,赵正还要从长计议。对于燃料工程来说,赵正是个外行,顶多也就能提出个概念。练焦炭,起高炉还要去寻有慧根的高手,这种高手,不知军械营里有没有。

赵正混了些黄泥,加了点水,把末煤和成一坨一坨的煤饼。湿漉漉的煤饼往灶膛里一丢,顿时烟雾缭绕,

刺鼻的煤味扑腾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