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入了相阁,但赵正仍旧如往常一般,往朝堂上一坐,一言不发。
今日朝中议事,原本也尽围绕河陇战事而来,其中夹杂一些杂务,均不足挂齿。
兵部报说吐谷浑前线战势趋向平稳,唐军锋锐阻于当拉山下,沿山布寨四十七座、八十余里。近来当拉山偶有山洪,魏王立足求稳,未多有进攻。反观蕃军在当拉山一线,已逐渐形成气候,几十万人沿山一字排开,针锋相对。
另报河陇军粮调度日前稍有频繁,已超日常用度。唐军在吐谷浑抢征当季麦收,共计二十六万石,其中有八万石左右,征的是大唐屯田军的。
河陇各州余粮报约一百二十余万石,凉州都督府今夏新征税粮四十余万石,另有加购,购得三十余万石,此多项累加,共计越二百三十万石。起算二十三万大军,人均愈千斤。
凉州马场、吐谷浑草原、各州牧草越存马秣超百万石。今年民税交缴,多以菽、马草等马秣充粮达两成,是以十分充足。
淮西道、山南道、山东道粮草起运已陆续执行,前日便有山南越七万石粮秣经关中运往大散关。若战事延至明岁,后续粮秣,理当是锦上添花。
兴庆帝闻言十分高兴,视线几次看向了赵正。
“朕曾闻凉州都督府报说,若迁移民,屯军户,凉州兵马吃粮不靠朝廷一分一文。当初朕亦不敢相信,此时报文在手,朕心甚慰啊!赵元良,你当记首功啊!”
赵正不动声色,“臣不敢居功。臣当日起草太平仓时,乃因当时粮贱。粮贱则伤农,是以初衷也只不过是为了平抑粮价而已。至于河陇征战之粮,实乃河陇百姓操持数年所获,才有今日之盛况。加之户部众僚相帮、各道驰援,众志陈诚,是以才没了河陇的后顾之忧。”
“赵相倒是谦虚啊。”兴庆帝笑笑,转而道:“不过军粮之事,原本由户部统管。今日元良领左司入相,当以兵部、户部、工部为一体,坐府办公,可莫再因事告假了。”
赵正点头推礼:“臣,定当竭尽全力,鞠躬尽瘁!”
郑西元出列,道:“赵相可得记得今日在朝堂所言,今时不同往日,赵相肩上可是挑着半个大唐啊!”
两人对视而笑,赵正恭敬道:“郑相言重了。朝中私下均言,圣人是半个大唐,郑相是另半个大唐。我赵元良,只不过居有微末之功,承蒙圣人亲垂,郑相抬爱,才有今日朝堂之形势。不过区区萤火,岂能与郑相争辉!”
赵正在圣人面前将他与銮驾相提并论,这话多少有些口无遮拦。全然没给把自己亲自抬入相阁的郑西元留余地。此言一出,满堂哗然。赵金玉拉了拉赵正的袖子,示意他不要太放肆了。郑西元的脸色也变了变,只是没有当场发作。
倒是一直站在郑西元右边的渠国公,回头瞟了一眼赵正,脸上透着一些不屑,“赵相这人长得漂亮,说话却不如长得好看。”
“是吗?”赵正满脸疑惑,道:“不知王相说的是哪一句话不漂亮?郑相乃当朝肱骨,执掌三省。便是连圣人旨意也能随意封驳,可不是担着半个大唐么?”
“且莫要胡言乱语!门下省封驳圣意,那是依律依章办事,哪有赵相说的这般随意?”郑西元辩解道:“更何况,圣人的旨意,又岂能轻易封驳的?”
“是这样啊?!”赵正双手持着朝板,一边思考一边踱步出列,转身面向郑西元与王靖,眨了眨眼睛,问道:“既是依律依章办事,那去岁左恩庆领兵攻打南诏,门下省何在?太子代圣人发旨,门下省又是如何审读的?”
朝堂上宰执吵架,对圣人来说,其实还多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情来的。因为这代表着宰执们不是坑壑一气,圣人高高在上,只须冷眼旁观,便能在其中找到平衡点。这对官场对圣人来说,是好事。怕就怕这些制令执令之人蛇鼠一窝,朝堂只有一个声音,那便就是党派坐大,尾大不掉的征兆。
特别像赵正这般的宰执,出身军旅,年轻气盛。在朝臣面前说话直来直去,该骂就骂,该说就说,看似秉性直爽,往往也能一针见血。三两句话就能怼得号称坐怀不乱的郑西元脸色连变,属实有趣。
把赵正拉到自己面前当陪练,也不知他后不后悔,这等搬石头砸脚的事,郑西元是干得不亦说乎啊!
只不过赵正提起的这茬事,又让人忽然就想起了去年朝堂上的腌臜。去岁趁圣人去东都养病。林仲、左恩庆等人贪功急进,诓骗怂恿监国太子,发兵南诏,致使左右领军卫覆没。这对于刚刚缓过一口气的大唐来说,虽不是灭顶之灾,也绝对是大伤西南元气。现如今出现在吐蕃的南诏兵,也就是去岁埋下的祸根。
这事虽然最后以林仲辞相、左恩庆罢官收尾,但归根溯源,从法理而言,门下省难辞其咎。可郑西元当时与林仲在朝堂上争得口吐鲜血,倒地昏厥,随后回家养病,是以才不问朝政。
从情感上来说,这又不能全怪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