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第128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509 字 7天前

思惟无量义 说法亦无量

终始不忘错 以持法华故

悉知诸法相 随义识次第

达名字语言 如所知演说

此人有所说 皆是先佛法

以演此法故 于众无所畏

持法华经者 意根净若斯

虽未得无漏 先有如是相

他能够善知法义,又能够善知根机,当然他就有资格说法。“十方无数佛,百福庄严相”,就是十方诸佛从清净的法身现出各种的应化身,这种百福所成就的三十二相、八十种好的应化身。他为众生说法的时候,这个六根清净位的菩萨只要听过一次就能够受持不失。而且不但能够受持不失,他还能够把这一句话深入无量义,能够把这个话给表达出来,正确地表达出来。在表达的过程当中,始终不忘失,也不会错谬。为什么呢?以持法华故。因为他因地的时候,从一念的随喜受持《法华经》,不断增长他的一心三观的智慧。由于“悉知诸法相”,他能够了达五乘佛法的各种差别,所以他能够随其义理而次第地宣说。因为通达佛法的名字语言,所以他能够有各种的方便来说法。

此人不管用各种内容来说法,甚至于讲一些世俗的事业、世俗的学问,都能够跟过去先佛所说的中道实相相应,以善巧方便来演说这种中道的妙法,而且“于众无所畏”。于众无所畏就是因为他融会贯通了,他法法消归心性了,所以无所畏惧了。

“持法华经者”,就是你未来的功德,意根清净,如前面所说的功德。虽然没有成就真正的法身,而先有如是相似的意根的功德出现。

我们看最后一段的结示功德。

是人持此经 安住希有地

为一切众生 欢喜而爱敬

能以千万种 善巧之语言

分别而说法 持法华经故

“是人持此经”,这个因位的菩萨透过一念随喜以后受持《法华经》,他慢慢就能够安住在如此的希有之地,成就六根清净的功德力,是故能够为一切众生心中所欢喜跟爱敬。而且,如此的法师能够以千万种善巧语言分别而说法,以“持法华经故”,就是赞叹文字般若的殊胜。

这个地方,其实六根清净位要告诉我们什么事?告诉我们一个很重要的观念,就是你要处理所有的六根、六尘、六识的你的生命的问题,一定有一个方向,就是由内而外,没有例外。你现在人事上有问题,身体有病痛,你都不要从外面处理,就是先从一念的随喜,先从读诵《法华经》,先成就一种内心的清净心的安住。然后你的心清净故,六根清净,六根清净故,六尘清净。它是这样,这个六根清净就是告诉你这个道理。

诸位!你想想看,当我们在因位的时候我们做了什么事?我们只做两件事:第一个,一念随喜;第二个,读诵《法华经》。就在佛堂里面完成这件事情。等成就果地的时候,出现了六根清净。其实我们一开始并没有想到六根这个事情,我们是改变我们内心,但是你心转则根转,根转就尘转。《法华经》就是这个道理,因为你从根本下手。所有的问题都是“一切业障海,皆由妄想生”,所以《法华经》处理问题,它不从枝末上一个一个处理。

那现在重点来了,六根清净这句话最关键的在哪里?

在“清净”这两个字。诸位!你学《法华经》学到这个时候,你最好知道什么叫做清净。你现在还不知道什么叫做清净,那你就没有下手处了。因为《法华经》它先成就清净,再成就庄严。庄严那是法身的事情。就是你没有成就万德庄严之前,你起码先成就清净。

这个清净,诸位,很重要!清净有两种清净,一个是理观的清净,一个是事修的清净。

我们先讲事修的清净。事修的清净就是说,你这个清净心是透过你不断地调伏所出现的,叫“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这种清净对我们凡夫来说可遇不可求。你怎么知道你临命终的时候是在顺境的情况下?万一临命终的时候你的情况是很复杂,可能在加护病房急救,也可能是有各种的状况,所以你如果安住在事修的清净,那你就糟糕了,这个业力的东西谁都说不准。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所以我们不能以追求事修的清净为目标,我们只能够追求理观的清净。这个理观的清净是什么情况?就是你本来就清净。所以你不管修不修,它都清净。而这个清净是怎么样?你只有信解。你相信你本来就清净,你就是清净。

所以,临命终的正念是建立在理观的清净。所以印光大师讲一句话,什么叫做正念?就是“心常觉照,不随妄转”。就是你临终的时候,你不要去管烦恼。所以很多人就是落入了因缘的一个迷惑,就是临命终的时候看到妄想就很害怕,就用佛号跟它对治。你这个是做白费的功夫,你怎么可能对治妄想?

我再讲一次,你自己从真如走出来,面对因缘法,那你就是一个业障凡夫了,那你就很弱势了。你等于是用你每天念两个小时的佛号去跟你无始劫的妄想抗拒,你哪是它对手呢?临命终,把所有的决定胜败的战场拉到本具的清净,这样子对你最有利了。就是先回家再来处理事情。心常觉照,觉照什么东西?当然是觉照真如本性,就是“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自具足”。就是说,你平常就要训练你自己,遇到事情的时候先把它拉到你本具的清净,然后再来处理。

诸位!修行真的是有捷径。就是说,同样的烦恼,同样的业力,很多人容易过关,很多人就是过不去,就是有没有掌握那种本性的清净。你没有掌握本性清净,那你就落入了因缘所生法,那你就是“时时勤拂拭”。时时勤拂拭就表示什么?当然,你要不了生死那就算了,那就什么都不着急了,那就准备轮回了,积集一点善业就算了。

你要了生死,表示什么?表示你希望能够在你短短的几十年去处理你无量劫留下的烦恼跟业力。从因缘看就是这样子。你这个厨房很久没有打扫了,你要十分钟把它打扫干净,就是你用事修来求清净。你追求事修的正念分明,你这个观念,你就不可能保持正念了。但是如果说,我追求理观的清净,我只要不随妄想而转了就好了。妄想本来就是唯心所现的,如梦如幻的,我走我的路。我不随妄转,就能转物。

所以诸位,整个六根清净它在告诉你:就是因为它清净,心清净则六根清净。六根清净则六尘清净。而这个清净是什么清净?不是事修的清净,它一开始是一念随喜,随喜真如。就是把你本来的清净那种力量展现出来,只有这样子才有可能走上捷径。所以这个地方我们要知道,它这个清净是安住在不生不灭的心的清净,不是因缘的修证清净。

整个《法华经》的因功德、果功德都讲完了,这以下我们看下一品,〈常不轻菩萨品〉。我们看附表第四十五,六十二面。我们先看第一段的“解释品目”。

一、解释品目

“常”者,恒久相续义。“不轻”者,内怀不轻之解,外敬不轻之境,即“平等恭敬”意。此菩萨善知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当作佛。常作如是观,恒顺众生,平等恭敬,故名“常不轻”。

常不轻菩萨,我先解释一下。常不轻菩萨,他是释迦牟尼佛过去一个因地的示现。那么他为什么叫常不轻菩萨呢?我们解释这个名号的由来。

第一个,常。这个常就是恒常相续。他修这个恭敬的法门,他不是一次两次,他是不断地,一生当中恒常相续地修恭敬法。这第一个,叫做常。

那么他经常修什么呢?修不轻法门。这个不轻法门有两个重点:第一个,内怀不轻之解;第二个,外敬不轻之境。他这个不轻法门,是从内观真如的智慧而随顺、尊重自己的真如佛性所生起的,所以,“内怀不轻之解”是指的他内观的智慧。所以,《法华经》所有修学,只要落入到事修的,一定以理观作基础。他因为产生内观真如,而随喜、尊重自己的真如本性,第一个,他内观的智慧成就。第二个,他把这种内观的智慧推己及人,“外敬不轻之境”,他同时对他人的真如佛性也随喜、恭敬。所以,他等于是修平等恭敬,他尊重自己的真如佛性,也尊重别人的真如佛性。

就是说,我们一般人去尊敬别人,那是从因缘上。我为什么尊重你呢?因为你有福报,因为你有智慧,因为你有善心。那么依止这样的尊重就不平等了,因为有些人有福报,有些人没有福报;有些人有智慧,有些人没有智慧,有些人连善心都没有。但是你尊重他的佛性就不一样了。你尊重他的佛性,跟他有没有福报没有关系,跟他是好人坏人也没有关系,跟他有没有智慧也没有关系,因为你有佛性,所以我尊重你。所以他这个平等,是离一切相的平等恭敬一切众生。

也就是说,常不轻菩萨,他自己内观真如,知道自己有佛性,尊重自己的佛性;他也知道一切众生虽然一天到晚打妄想,他也有佛性,所以未来皆当作佛。他常作如是的内观跟外弘,所以“恒顺众生”,“平等恭敬”一切众生,“故名常不轻”。这个就是他的名称的由来。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他这种不轻,这种安立在真如产生的不轻、平等,有两个好处:第一个,他不会退转。你看我们一般人对你恭敬,尤其是老外,外国人,他对你恭敬不是说他喜欢你,不是。这是他的修养,他表示他的修养。但是你要骂他,你要触恼他,他那个恭敬心就消失了。但是常不轻不是,常不轻你打他、骂他,你追他,他还是恭敬你。因为你的真如佛性跟你打不打他、骂不骂他没关系。第一个,他不退转。第二个,他平等,跟你有没有福报、有没有智慧、有没有善心完全没有关系。所以他这个是既平等又坚定的一种恭敬心,是从内观的智慧建立起来的。这第一个要知道。

我们看第二个,经文要义。看第一段。

二、经文要义

(一)佛在前三品中赞美人法,普劝与会大众及灭后众生,当如法受持流通法华经,则能现世成就安乐,来世圆成佛道。今品佛特举自身往昔,居于因位,受持流通法华,现报得安乐增寿乃至六根清净,后报得值无量诸佛而后成佛之事,以证成非妄。

那么,佛陀在前面三品,前面三品包括什么呢?<分别功德品>、<随喜功德品>、<法师功德品>,他赞美人法,赞美能修的人跟所修的《法华经》,所以普劝与会大众及佛灭度后众生,你在成就四信也好,五品也好,乃至一念随喜也好,你都要不断地去受持《法华经》,流通《法华经》。这样有什么好处呢?现生成就安乐,受持《法华经》,富贵、庄严乃至于六根清净。来世圆成佛道。这是理论上的说明。

这一品,佛陀是直接引用自己过去示现一个菩萨的因位。在菩萨因位他是示现什么位呢?就是一念的随喜,“随喜品”的因位。那么他自己在做常不轻菩萨的时候,他自己受持《法华经》,也流通《法华经》,而得现报寿命增长,也得到六根清净,最后值无量诸佛,最后自己成佛,来证明这个理论是真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