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3章 第133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5443 字 4天前

佛陀的慈悲,那么菩萨用一心真如,就是产生了感应道交。这个地方就表达了授受双方都殷重而且恳切。授法的佛陀跟接受法的菩萨双方都殷重恳切,是这么一个情况。

己二、释付嘱意

我们看下一段的“释付嘱意”。佛陀为什么要以手摩顶,如此慎重来交付此法?

所以者何?如来有大慈悲,无诸悭吝,亦无所畏,能与众生佛之智慧,如来智慧、自然智慧,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

为什么要如此慎重呢?因为佛陀有三种的法宝:第一个,佛陀“有大慈悲”。佛陀的内心,入慈悲室。第二个,“无诸悭吝”。这段,佛陀着忍辱衣,都能够安忍一切的障碍。第三个,“亦无所畏”。这个就是坐法空座,无所畏惧。蕅益大师说,因为佛陀安住在弘经三轨,所以能够如法地弘扬《法华经》的法门。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那么,《法华经》法门,它的特点在哪里呢?

就是,在你凡夫位的时候,你就必须要建立佛陀的中道智慧,这就是六而常即。你说,这是佛陀修的。不是。你因地就要修了。你的智慧叫做名字即的中道实相智慧,佛陀的智慧叫做究竟即的中道实相智慧,你们两个要是同一个家人才对的。

这个中道智慧是一个总说。它开出来有两个别相:第一个,“如来智慧”,是讲了一心即假。第二个,“自然智慧”,是讲一心即空。

我们先讲一心即空,这自然智。回光返照,正念真如,第一件事情就是修即空观。诸位!《法华经》的空观跟小乘的空观的差别:小乘的空观是灭色取空,它把因缘法灭了,它空性才出现。《法华经》的空观它为什么不障碍,而可以跟一切法共存?它叫离相。就是我不执着你,你对我就不能构成障碍了。你存在你的,你走你的,我走我的,烦恼走烦恼的,我不随你妄转。所以,它的清净叫做离相清净,不是叫做灭相清净。这是即空,叫自然智。

那即假呢?清净以后怎么办呢?你就可以怎么样?用这些假相,借相修心了。你观察这些假相,都是心具心造。这些人生,你看着你的儿子,就这个儿子的假相是一个因缘所生法,怎么有的呢?是过去的业力熏习我的真如本性,我现出了一个假相出来。是我心具,是我心造。那这个相状是怎么回事呢?叫做如梦如幻。所以我今生跟他是了过去的因缘,如此而已。

所以这个假名假相假用,不管是空观假观,完全都是从一念心性来操作,不要把它拉到外面的因缘法。拉到因缘法,变成真实相,就完了。这个儿子是真实的,那就完了。不管烦恼,不管业力,不管果报,全部从一念心性的空假中三观来操作。

这种中道的智慧,使令我们在面对因缘法的时候,远离障碍。所以,“如来是一切众生之大施主”,他能够直接把他的中道智慧施给一切众生。“汝等亦应随学如来之法,勿生悭吝。”

这个地方的意思就是说,你虽然是要弘扬中道智慧,但是你要注意弘经三轨,就是入慈悲室、着忍辱衣、坐法空座,使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

这个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就是说,初学重知见,晚年看收心。初学者,你不管多精进,其实那个都不是重点。你知见错了,你这个因地错了,你这个加行都不见得是有太多效果。你反而应该是把你因地的发心弄正确。就是,我面对这么多的障碍,我到底应该从哪里开始下手。这是因地发心。

因为你走错有什么问题呢?你说,欸,我以后再改。不容易了,先入为主了,你弄不好变增上慢。因为你修行,你看一般人,没有修行的人,你告诉他什么他都没有意见,他不会排斥你。他也不见得会接受,至少他不排斥你,因为他叫愚痴,愚痴叫做零分。但是你今天变成邪见,那就不是愚痴了,那你比没有学佛更糟糕了,你是负的。我还得把你的邪见改变,然后再重新教育你,我要花两份的精神体力。所以,你以后改变的时候,你比一般的生死凡夫还难教育。他只是零分,你是负的。

为什么佛陀说这件事情非常重要呢?因为你一开始就必须走正确,因为你在你没有法执的时候,一开始就得上路,你学佛之路才会顺畅圆满。

所以这个地方就说明为什么如此慎重——因为“能与众生佛之智慧”。一开始就要给他一个正确的知见。

己三、诫勉随宜

我们看下一段,己三,诫勉随宜。

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信如来智慧者,当为演说此法华经,使得闻知,为令其人得佛慧故。若有众生不信受者,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汝等若能如是,则为已报诸佛之恩。

虽然理论上我们希望所有的众生普令得闻这种中道的智慧,但是,实际上在落实的时候,你要注意善巧方便了。因为现实就是这样。

怎么善巧方便呢?我们看经文。

“于未来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如果你今天度化的这个人是你的同参道友,这个人,你观察结果,他是可以接受中道智慧的,你就跟他讲说:欸,我们的生命,你的修行,第一个,先安住。你不能站在果报的角度去面对果报,你不能站在因缘的角度去面对因缘。就是说,首先,你今天面对烦恼,你不能承认烦恼的存在,你一承认,你就输了;你面对业力,你不能承认业力的存在;你面对果报,你也不能承认果报的存在,你只能够看它是如梦如幻。

这种观念不是每一个人都可以接受的。但如果他可以接受,他能够安住一念心性,那当然最好,你直接把《法华经》的思想告诉他。《法华经》,就是你看到一个莲子。一朵莲花,重点是里面的莲子。你要用理观的智慧当莲子。当然,你不能执理废事。你知道“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但是你拜忏还得拜。你就是用如梦如幻的忏法,消灭如梦如幻的罪业;用如梦如幻的佛号,往生如梦如幻的净土。就是即空即假即中,你把这个道理告诉他,欸,他就悟入佛慧了。这种人善根强,所以你不用跟他讲太多,“正直舍方便,但说无上道”。

小主,

但如果你的同参道友没办法接受,有些人天生法执特别重的,那怎么办呢?那也没关系,“当于如来余深法中,示教利喜。”他不能接受,你也不要强迫,你跟他讲,欸,人天乘,那你没关系。你没办法接受《法华经》,那你要承认罪业。好吧,你要相信你业障深重,你就相信吧。没关系,那你就慢慢拜忏,业障总会消失的。“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可以的。你能够如此地善巧方便,观机逗教,这个就是报佛恩了。

所以诸位!理想是一回事。我们的理想是能够使令一切众生普得闻知。但是现实,你还得观机逗教,免得他心生疑惑,妄加毁谤而招感罪过。因为我们说过,我们不是常不轻菩萨,我们不能够做这种大权示现。我们只能够遵照真正的<法师品>,就是根机对了才能够去弘传的。

戊二、菩萨领受

时诸菩萨摩诃萨,闻佛作是说已,皆大欢喜,遍满其身,益加恭敬,曲躬低头,合掌向佛,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诸菩萨摩诃萨众,如是三反,俱发声言: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

佛陀讲完这些对我们的劝勉以后,这个时候与会的菩萨就开始有反应了。听闻佛陀前面所说的各种的劝勉,皆大欢喜,遍满身心,同时他的身业愈加的恭敬。

怎么个恭敬法呢?就是他身体开始弯曲,头也低下来,而且合掌向佛。合掌向佛就说了一句很重要的话,“如世尊敕,当具奉行,唯然世尊!愿不有虑”。您老人家的交代,我们一定依教奉行,希望您老人家不必忧虑,我们会尽我们的心力,在您老人家灭后把《法华经》的妙法弘传出去。

这些法身菩萨如是三说,俱发声言:我们当随顺世尊的教诲,依教奉行,希望世尊不要有任何忧虑。非常慎重地三说。

这一段的三说,等于是回应了佛陀的灌顶加持。佛陀三次灌顶加持、付嘱,那么菩萨也发大誓愿三说来回应。

这地方我们说明一下。就是佛法的弘传,我们一般叫无尽灯法门。无尽灯法门,就是譬如一灯燃百千灯,灯灯相传无有穷尽。你说,欸,佛陀您老人家干嘛找菩萨,您可以千百亿化身嘛。蕅益大师说,理论上,一尊佛他的能力可以度尽无量的众生,一尊佛就够了,因为他无量无边的化身。那么,为什么佛陀要邀请一切菩萨共襄盛举呢?

因为度化众生跟修真如观不一样。真如观你是拉到一念心性,是超越因缘,而度化众生你是面对因缘。而因缘这个地方就玄妙了,各有各的因缘。你看那个城东老母,释迦牟尼佛度化她的时候,她把门关起来,她不看佛陀。佛陀入三昧去观察她的因缘以后,叫他的儿子罗睺罗去。罗睺罗那个时候证得初果,还是个小孩子,一去,城东老母看到罗睺罗非常高兴。罗睺罗跟她讲三皈依,她马上跟他皈依,受五戒。

所以,这个无尽灯就是说,蜡烛不分大小,关键是相应。正如你的同参道友,他这个人谁的话都不听,他只听你的,那你就是他的善知识了。有缘,他就能够跟你接受教化。所以蕅益大师说,“佛度生,生受化,其间难易浅深,总在于缘”。你跟这个菩萨有缘,那你念他的圣号,你就容易感应。所以,弘扬佛法,必须大家共襄盛举,因为每一个人因缘不一样。

戊三、事毕唱散

我们看戊三的“事毕唱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