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第69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6262 字 3天前

我们这次主要的上课内容,是说明“约迹门开权显实”。这一科的重点是说明什么是佛陀的智慧。《法华经》把佛陀的智慧分成权法妙、实法妙,权实不二。

那么什么是权法呢?权法就是在因缘上的修证。佛陀为了满足众生的根机而开出了五乘的法门,各取所需:你喜欢追求快乐,你喜欢追求寂静,你喜欢追求功德,佛陀用五乘的法门满足众生在因缘上的需求。

同时,佛陀也讲出了实法,就是真如的安住。从《法华经》的意思就是说,因缘的修证跟真如的安住是互含互摄的。就是说,当你在因缘上修证的时候,是有助于你的安住;当你在真如安住,当然也有助于你因缘的修证。这两个法门是互相资助的。为了讲这个道理,佛陀在经文当中讲出了三品,〈譬喻品〉〈信解品〉跟〈药草喻品〉,说明这个“权实不二”。

〈譬喻品〉的核心思想,主要是要强调佛陀的大悲的善巧。我们看〈譬喻品〉一开始,佛陀进入三界的时候,三界是一个火宅,就是非常不安稳。在这不安稳的状态之下,其实佛陀内心的期待是希望我们马上能够修《华严经》,从一佛乘的功德直接契入佛法界。但是众生是排斥的,没办法接受,所以佛陀马上调整策略,而“舍几用车”。这个“几”当然就是一佛乘的功德,这个“车”就是三乘的教法,就说明佛陀的大悲重点在于善巧。他知道众生是不能改变,众生只能引导,所以佛陀在《法华经》讲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观念说:“若但赞佛乘,众生没在苦,不能信是法。破法不信故,坠于三恶道。”就是说,佛陀是一个大威德的境界,三十二相,八十种好,佛为法王,于法自在,但是他不能进入到我们内心来改变我们,不可能。他知道不可能。就是说,佛陀如果用佛的力量强迫我们修学,后果就是“坠于三恶道”,很多人会排斥、毁谤甚至于修学外道。

所以我们看〈药草喻品〉,佛陀面对我们众生的根机,他的态度就是恒顺,恒顺众生。我们因为无量劫的生命经验,已经形成了根机,佛陀必须要尊重我们的过去,作为一个佛陀他都不能改变我们。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大悲的重点——后面加一个“善巧”。如果佛陀只有大悲、没有善巧,那现在的佛弟子要少掉一大部分。所以我们从〈譬喻品〉当中可以感受到佛陀的大悲,他随时在调整自己的脚步来满足众生的需求。

到了〈信解品〉,当然是弟子们自己陈述自己修学的经验,我们从〈信解品〉可以看出众生的坚固的执着。声闻人最早跟佛陀父子相见的时候是相见于华严时。佛陀讲《华严经》,开显这种不可思议的功德庄严。我们看声闻人看到功德庄严是“恐怖疾走”,害怕、逃走。声闻人宁可在贫穷的街巷里面打工,宁可去扫厕所,他也不愿意去接受佛陀显现的珍宝。所以,这众生的执着是非理性的。你说你为什么这样?他就是这样子,没有为什么。说,为什么极乐世界这么好,你还是选择在轮回?他就是这样!所以,“众生处处着,引之令得出”。就是,我们看别人很清楚,但是你自己落在执着的时候你就是这样子。所以,执着只能引导,不能改变。佛陀不断地用方法改变他,说,好,先满足你!你喜欢做卑贱的工作,我就让你扫厕所,然后慢慢地掌管家务,最后长者付财。所以,面对执着,只能够慢慢地改变,就是用引导的方式。我们从〈信解品〉看得非常清楚,佛陀只能够等待、包容,没有其他的方法。

到了〈药草喻品〉就清楚了,权实不二,强调佛法的圆融无碍。你不要看佛法表面上叫你布施、叫你持戒、叫你修空观,好像跟成佛之道都没什么关系。你错了!佛陀的每一个法就像天上的法雨,它在滋润我们的枝叶花果的同时——你看,今天下了一场雨,草长大了,树也长大了,但是你可曾知道,它的根也长大了,这个树根跟大地更加坚固地结合在一起了。所以,佛法在开显我们的法门的时候,表面上让我们做一些权法,其实,当我们在修学佛法的时候,我们已经不知不觉地在回家了。这就是佛法巧妙的地方,就是让你修学而不觉知。所以,到了〈药草喻品〉就说明了,其实佛陀是非常善用权法实法的一种相互的操作,表面上满足我们的根机,实际上佛陀悄悄地把我们带回家,这个是佛陀最高明的智慧。

我们现在回答问题,看第二段的〈信解品〉。我们这次问题比较多,考虑时间的关系,我们把问题分成两类:一个是一般性的问题,我们回答以后就不作深入讨论,知道什么情况就可以了;另外一种是属于关键性的问题,我们可以作深入的研讨。关键问题有四题,我到时候会强调。

第一题就是一般性的问题。

【学员提问】请示师父,在〈信解品〉中,穷子在华严上闷绝躄地,故而佛陀只能先度根熟的大乘菩萨;凡夫二乘,如聋如哑。那么这些华严会上的大菩萨,过去生在因地是否必须也要经历穷子的志意下劣,先三乘的修学,才能在华严时感得佛陀一乘的教授?也就是娑婆世界众生两段式的修学,在十方世界是否具有普遍性?

小主,

【师父答疑】是的,我们每一个人的修学都是如此。可以说,十方诸佛都是从凡夫修上来的,没有例外,没有一个人一出生就成佛的。所以,两段式的修学,就是先权法、再实法,是通于十方诸佛世界的。这一点在〈方便品〉讲得很清楚。释迦牟尼佛在〈方便品〉广引五佛,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乃至于释迦佛跟十方诸佛,五佛的说法,没有一尊佛是直接讲实法的,没有。都是先为实施权,再开权显实。蕅益大师在解释这一段的时候说,不但是秽土,乃至于净土也都是要两段式,都是要先讲三乘,再会归到一佛乘。

那么为什么这样子呢?因为我们今天学佛是从轮回以后再来学佛的。我们今天学佛不是从零开始,不是从真如本性,我们是经过长时间的轮回以后,经历过很多的生命经验,经过很多的不正确的知见的熏习,然后才来学佛的。所以,每一个佛弟子是带了妄想执着再进入佛法的。是这样子的一个情况。他以前的妄想执着带入佛法,他修学佛法当然也带了妄想执着,他不可能马上改变。所以佛陀是先满足众生的需求。

什么叫妄想执着呢?简单地说就是有所得。这是我们轮回的特性。你说这个人为什么喜欢工作?你真的以为他喜欢工作吗?未必。他是透过工作去换取他的生命中的快乐、衣食。你说,我是做义工的!那你起码是追求来生的快乐。你说我来生快乐也不追求!那一定追求成就感。成就感是感受,也是一种追求。凡夫在娑婆世界轮回,他就是有所得,这是特色。所以他这种心态来到佛教,他也是用有所得去拜忏、去持戒、去念佛的。所以一定是先权法再实法。

所以诸位!你把权实二法的操作——理观的安住、权法的修证搞清楚,以后不管你去哪里,你去净土也好,你去娑婆世界继续轮回也好,你一定用得到。因为权实二法,在你成佛之前,你是一定要面对的,没有例外。你说,我到了极乐世界就可以直接契入实法!极乐世界是提供一个好的环境,你内心的世界还得慢慢改变。

所以《法华经》的权实二法是普遍性的。就是,你把这一套的方法操作学会以后,你以后去哪里都用得到,这个在十方世界是具有普遍性的。

这个是《法华经》的特点,它是通于十方世界的。每一尊佛都是两段式的教授,先权后实,没有例外。

我们看第二题。第二题是核心的问题,我们可以深入地讨论。

【学员提问】在〈信解品〉中,小乘圣者以种种譬喻自述回小向大的心路历程与佛陀的善巧安排。对大乘的修行人,佛陀的布局为何?若以〈信解品〉喻说的方式,大乘行者回家成佛的过程为何?

【师父答疑】大乘的行者回家的过程,我们看附表第十七,以佛教的四种因缘观来说明。

我们先看小乘是怎么回家的。小乘人是要解决生死业力才回家的。他因为出离心重,所以佛陀让他回家以后扫厕所、除粪,就是透过五蕴身心来调伏我们的烦恼跟业力,追求涅盘寂静。所以,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于出离,就是灭除罪业,灭除生死业力。

那么菩萨是怎么回家?我们看赖耶缘起。菩萨回家之前,他是有两个特点,菩提心跟空正见。什么叫菩萨?就是他在因缘当中多少开始修六度了,可能他有所偏重,或者重视布施、持戒、忍辱,或者止观,所以菩萨的回家跟声闻人回家过程不太一样。声闻人回家的重点在扫厕所;菩萨回家以后,他第一个先掌管家务,他不会解决业力的问题。就是,菩萨的重点要积功累德,净罪集资,忏悔业障、积集资粮,他的重点是创造功德。菩萨一回家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佛陀一定让他先掌管家务。

声闻人的回家还有一点不太一样。声闻人对家的认同是很薄弱的。我们看,声闻人回家以后,他工作的时候是在家扫厕所,你知道他晚上睡哪里,你知道吗?他没睡在家里面,他是“止宿草庵”。声闻人不敢在家里面睡觉,他在外面盖一个小茅蓬,晚上的时候去那边睡觉。所以,他是没有在真如安住的,他只是回家,只是把它当作打工。菩萨一回家,他一定会在家里面睡觉,他对家是认同的。所以菩萨理观的时候是直通正念真如,声闻人只能够观照空性。所以严格来说,声闻人的回家,重点在工作。

但是,菩萨也有问题,他两个问题。虽然菩萨的回家级别高一点,他直接掌管家务,但是他是一个凡位的菩萨,他还是有攀缘心。所以他的心态会在安住真如跟心外求法当中不断地流动。一下子正念强,他安住真如,知道无所得,生命的重点在历练,我不可能在今生得到任何东西,人生的目的只是托彼六度、显我自性。他认为说,我在帮助别人,其实是帮助自己的,开显自性的功德。他有时候正念现前,是这样。但有时候,资粮位菩萨,你也知道,就是心不决定,他有时候一动攀缘的心,他也是心外求法。所以菩萨的回家是不稳定的,这一点比声闻人还糟糕。声闻人相对稳定,声闻人他息诸缘务,他专心地追求涅盘,虽然他没有回家,但是他厕所每天扫。而菩萨会在回家跟离家出走中间不断地变化,一下子又跑掉了,一下子回家了,一下子跑掉了。当然佛陀都包容,佛陀没有任何意见。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当然,佛法有不可思议的引导力,只要你不放弃,慢慢地你回家的次数、时间就会慢慢拉长。拉长以后,菩萨最后他要继承家业,一定有一件事情,他一定要回去,还是要扫厕所的,因为生死业力迟早要了的。所以菩萨回家以后,他是先掌管家务,因为他以前就是在六度里面,他知道这功德的进出,什么东西要利他,什么时候自利。他对珍宝的操作,他在没有回家之前就做这事了。所以回家以后,他掌管家务一段时间,他迟早还要去扫一次厕所,可能他扫厕所的时间会短一点。就是说,菩萨要了生死,他也是要面对业力的问题,除非他往生到净土去,这是一个捷径。他只要不离开,不走捷径,他到了十信位走完以后,资粮位走完进入加行位的时候,他就要解决业力的问题了。你库房管完你一定要有段时间把厕所扫干净的。

所以这个地方也就是说,厕所是一定要扫的,是早扫晚扫的问题。就是扫厕所跟掌管家务这两个是一定要做的。当然菩萨他的智慧高,他的我执、法执如果相对淡薄,他在解决生死这一块会快一点。最后他回去扫完厕所就直接入了初地,就进入法界缘起,授记作佛。这个是菩萨回家的过程,不太一样。

【学员提问】师父慈悲!在凡夫菩萨这边,如果我们再细分的话,有人又分类说,有的人理观特别强,有的人事修特别强。那师父是不是可以在譬喻下面再详加说明:理观强的人、事修强的人虽然都是菩萨,可是他们在回家的过程里面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情况呢?谢谢师父!

【师父答疑】理观跟事修各有各的专长。理观强的人,我们一般来说叫做智增上菩萨;事修强的人,我们一般叫悲增上菩萨。的确是菩萨有两种。

有一种菩萨,他就是喜欢跟众生结缘,他不太喜欢在佛堂里面修止观的,这种人的确是有。那么事修强的菩萨,可能在家里面待的时间短一点,这个人容易心外求法,因为他理观薄弱,是吧?你长时间没有静坐,没有学《法华经》,喜欢跟众生广结善缘,积集资粮,悲增上就是这样子。所以事修强的菩萨,他可能不会那么快去扫厕所,他在轮回的时间会拖长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