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章 第84集《妙法莲华经》

妙法莲华经 妙音0 4153 字 3天前

请大家打开讲义第一百八十六面,我们看卯一的“醉酒不觉喻”。

在五百弟子听完因缘说,开示悟入佛的知见以后,佛陀给他授记。授完记以后,他是既欢喜又悔过,就讲出一个譬喻来表达他的这种心态。

他说,“世尊,譬如有人”,就是说譬如有一个贫穷人,他有一天去参加一个亲友的聚会。这个参加亲友聚会是什么意思?就是声闻人在过去无量劫前,还是一个凡夫的时候,就参加了十六王子的《法华经》的法会。他参加这么一个法会,就是“到亲友家”。

参加法会的时候,他是什么情况呢?“醉酒而卧。”声闻人那个时候是凡夫,他不是在清醒的状态。凡夫叫做什么?为无明妄想所醉,为无明酒所醉。他虽然听《法华经》,但是他是依止无明妄想去听《法华经》,所以他那个时候是在不省人事的情况下听《法华经》。

这种情况是什么情况呢?就是“亲友官事当行,以无价宝珠系其衣里,与之而去”。他去参加这个亲友的聚会,得到什么好处呢?参加以后,亲友后来是有重要的事,就是十六菩萨沙弥为了弘法利生的事情,就离他而去了,到其他的国土去了。离开之前,就把这个无价宝珠系缝在他衣服里面,送给他以后就离开了。就是说,这个穷子在无明妄想当中得到了一个摩尼宝珠,他这个摩尼宝珠是不明显的。

蕅益大师说,为什么要说这个珠子是在衣服里面呢?就是说他那个时候听《法华经》是一种微弱的信解,没有一个很坚定的信解。微弱的信解,但是也是信解,这个宝珠还是在。只是在哪里呢?不是在口袋里面,而是在衣服里面,就是隐蔽的情况,但是宝珠已经存在了,成就一种大乘的圆顿的善根了。

那问题是,从今以后他懈怠。懈怠以后,跟十六个王子菩萨就失去联络了,就从今以后没再见面了。这个人后来发生什么事呢?“其人醉卧,都不觉知。”就是他因为酒醉躺在地上,他也不知道他的衣服里面有这个宝珠。这是第一种情况,他在酒醉的情况下得到宝珠,就是一个人在打无明妄想的时候听闻《法华经》,然后就跟三宝的因缘断绝关系了。

但是,它毕竟是一个无价宝珠,所以怎么样呢?“起已游行,到于他国。”这是关键了!一个贫穷人得到宝珠以后,他听完《法华经》以后,这个善根产生真如内熏。虽然大乘的善根退失,但是他的出世的善根是存在的,所以“起已游行”。这表示什么?他的出离心,厌恶生死、欣求涅盘的心自然生起了。他是在什么时候生起的呢?“到于他国。”当他离开了佛法,他一开始这个善根生起的时候是怎么样?到于外道当中。

到于外道的时候,“为衣食故,勤力求索,甚大艰难”。到了外道,为了衣跟食……衣是什么?正道法。食就是助道法。正助二道。他努力地去工作,希望能够换取衣食,但是这个过程“甚大艰难”。

为什么甚大艰难呢?蕅益大师说,因为未入正法,空无所证。这是一个人最痛苦的时候。所以,你轮回生死,就一样一天过一天,你也不知道怕。你不知道怕,你就不知道苦。最痛苦的是什么?他出离心生起了,但是他不知道怎么办。就是他知道轮回是痛苦的,他也想解决,但是他没有遇到佛法的住世。

这个时候他就怎么办?他只有两条路。一个人在没有佛法住世的地方有出离心,只有两条路,一个修苦行,一个修禅定,两种而已。但这两种结果都是空无所得,努力了半天,生天也好,修福也好,结果都是空无所得,所以“甚大艰难”。直到有一天,他遇到佛陀出世,佛陀跟他讲小乘法,证得二乘的道果,所以便自以为足。这整个成长过程是这样来的。

那么,这成长过程,蕅益大师把它分成三段解释:

第一个,叫做酒醉而卧。就是这个人在听《法华经》的时候,是酒醉的状态。蕅益大师把这个地方分成重醉跟轻醉。这个人醉得非常严重,就是这个妄想烦恼非常重,他在一种粗重烦恼当中去学《法华经》,那当然这个大乘善根的力量就非常薄弱了。有一种人是他已经修到一个程度了,就是说,你听《法华经》的时候,你已经在佛法当中有一定的基本功了,对妄想有一定的调伏力了,那这个时候你听《法华经》,你受益更大,因为你是在轻醉的情况下听《法华经》。这蕅益大师说“薄有闻慧”,你会得到一定的信解,这种善根不容易退转。

就是说,大家都是生死凡夫,大家都同一座听《法华经》,但是栽培的善根会不一样,因为有重醉跟轻醉。就是大家都醉,但是有重醉、轻醉的差别。如果你是初学,第一次听《法华经》,你的效果会比较差;如果你是把佛教界走过一遍的,修行到一个程度再听《法华经》,那你的善根栽培的力道会比较强。所以这个地方就是说,同样的是酒醉而得到无价宝珠,你的醉有轻重差别。这第一个。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第二个,无价宝珠是在哪里?在衣服里面。表示他这个闻法的力量不足以去抗拒无明妄想。在衣服里面,不是在口袋里。在口袋里可以随时拿出来,但是他把它放在衣服里面很深层,所以他只是一个轻微的信解,不足以有调伏力。

第三个,“起已游行”。听过《法华经》的特点就是,你未来的生命当中,即便你没有往生,即便你没有成佛,你内心当中会有一种出世的善根发现,你总有一天会从无明妄想的醉当中醒过来,自己会跑出来。就是厌恶生死,欣求涅盘,就是这个人从酒醉中站起来了。

这是三种情况:第一个酒醉而卧,第二个衣里明珠,第三个起已游行,就这样讲这三段。总而言之,他跟亲友失去联络,这是一个最大的问题。

卯二、亲友觉悟喻

于后,亲友会遇见之,而作是言:咄哉丈夫!何为衣食乃至如是?我昔欲令汝得安乐,五欲自恣,于某年月日,以无价宝珠系汝衣里;今故现在,而汝不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

这个贫穷人再一次跟亲友相遇的时候,当然他的身分不一样,他不像以前那么贫穷了。因为他得到宝珠以后,他开始奋发向上,也怎么样?若少有所得。就是说,这个穷人已经怎么样?他再一次跟佛陀在法华会上见面的时候,是证得阿罗汉果,就“会遇见之”,这个是指什么?三周说法。就再一次三周说法的时候,他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了。

在法华会上,佛陀就诃责他,“咄哉丈夫!”就诃责,说你怎么就为了这个了生死的正道助道的衣食而穷苦如此呢?他说,本来这个修行就很痛苦啊。佛陀说,不是。我过去为了让你成就究竟的安乐,这种功德圆满自在的大般涅盘,我过去在某年某月某日,把无价宝珠放在你的衣服里面。而你到现在一直没有拿来用,你只是靠外在的力量在修学。就是说,你只有因缘的事修,一直没有跟摩尼宝珠的理观作互动。所以你修了半天,你只得阿罗汉果,小乘小果。

这跟当初我的期待是不一样的。我当初给你摩尼宝珠是要你拿来用的,不是只是放在衣服里面。所以,“勤苦忧恼以求自活,甚为痴也”。你没有好好地把你的摩尼宝珠的自性功德力拿来作应用,而只是一昧地知苦断集慕灭修道,这个其实是愚痴的方法。

那怎么办呢?那我现在已经这样怎么办呢?亲友就说没关系,还来得及。“汝今可以此宝,贸易所须,常可如意,无所乏短。”第二次遇到《法华经》的时候,佛陀正式告诉他说,你应该把摩尼宝珠拿出来用,“贸易所须”,你才可以得到更多的自在如意,而且更加地圆满。

这个“贸易所须”,蕅益大师用四个字解释,叫做“以种易现”,就是把善根的种子转成善根的现行,以种子来换这个现行。

我们一般听完《法华经》以后,很多人就把它放着,然后这个善根就被无明妄想给包住。就是你回去以后,你该打妄想打妄想,该生活生活,然后就把它放着。就是说你没有继续地去观照应用它,结果这个摩尼宝珠就一直放在你衣服里面,所以你有等于没有。

但是,有还是比没有好,因为它会激发你的善根力。那最好的方式就是,你得到摩尼宝珠以后,你应该拿起来,把这个种子转成现行。就是蕅益大师说的,把“一解一切解”,转换成“一行一切行”,把它付诸实践。这个我们后面再说明。就是说,你要把你的摩尼宝珠跟你外在生活的因缘的修学,把你的理观事修结合在一起,这才是一个正常的方法。

这个地方是说明,他再一次遇到亲友的时候,虽然已经是成就阿罗汉了,但是佛陀还是诃责他。你这样子,用功太多得到太少。他的问题就是,没有把你过去听《法华经》的这个宝珠拿来做贸易,拿来应用。就是你要把摩尼宝珠跟因缘法要互动。这是这么一个情况。

寅二、合法 分二:卯一、合醉酒不觉喻;卯二、合亲友觉悟喻

卯一、合醉酒不觉喻

佛亦如是,为菩萨时,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而寻废忘,不知不觉。既得阿罗汉道,自谓灭度,资生艰难,得少为足。

这以下合法说,佛陀亦复如是。佛陀就像什么?就像那个亲友,一个大富的亲友。在菩萨时,在大通智胜佛前做十六菩萨沙弥的时候,以《法华经》来“教化我等,令发一切智心”。那个时候我们听完《法华经》以后,也是一样,信解《法华经》,乃至于发愿要成就。但是后来因为懈怠了,就“而寻废忘”,后来就懈怠,懈怠以后就把这件事给忘了。最后出世善根成熟了,就开始遇到二乘法,就证得阿罗汉果。证得阿罗汉果以后,因为过程“资生艰难”,所以便“得少为足”。

这个地方就说明,为什么证得阿罗汉果以后他会把自己封闭,就四个字,“资生艰难”。声闻人的苦,当然他有两种苦:一个是无明妄想之苦,这每个人都有,就是生死轮回之苦;第二个就是他出世善根生起以后,他没有遇到正确的佛法,而是遇到外道,所以他有修禅定苦行的痛苦。他在这种痛苦的逼迫之下,一旦得到一种阿罗汉的空性涅盘,能够让他依靠休息,他就产生一种执着,而把自己给封闭起来。这是阿罗汉自己讲出他的心态。就是说,因为“资生艰难”,所以便“得少为足”。这是第一种的合法。

小主,

卯二、合亲友觉悟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