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部听了觉得有理,是应该先给。
大沽的市舶司则表示,应该是他们先建,然后才可加快水泥的装载速度。
四个市舶司各个都有自己的道理,一时间谁都不肯相让,最后无法,工部采取等量划分,剩余的水泥,直接修筑京师附近的道路。
作为第一个拿水泥修路的西山水泥公坊,修建的大明第一条四道马路,可以从京师直接通往西山采矿区,沿途经过水泥烧制坊,大兴宛平皆在其途经之地,大大带动了周边百姓的便捷。
就在不久前,通往大兴赵庄的马路正式贯通,在那里,大明第一个冶铁高炉正式完工,水泥以及各种矿石源源不断的通过新修的马路,汇聚到赵庄处。
隆庆帝大手一挥,将赵庄的农户原本的土房全部拆迁,原地成立‘大明第一钢铁厂’,且在钢铁厂五里外,为农户新修了水泥平房,大肆在农户中招收工人入钢铁厂做工。
许多流民更是才刚结束与工部的修路劳务合同,便急吼吼的跑到赵庄,应聘入钢铁厂作工。
起因是‘京师周报’的一篇钢铁厂伙食极佳,以及每月固定日期发放工筹入账的报道,让那些苦哈哈的流民欣喜不已。
朱翊釴提出以工代赈,得到了内阁的一致通过,京师附近,每天都在修路,就是四九城内,也是尘土纷飞不止。
“水泥乃是国之利物,应该由朝廷管控,不可由民间商贾管理,”说话的是与高拱不太合的陈以勤。
因为西山水泥的供不应求,加上太子朱翊釴提出的以工代赈政策,如今京师附近的流民得到了极大的管控,商税更是突飞猛进,突破了五十万大关。
流民有了收入,便想着在京师稳定下来,京师外围的房屋一屋难求,有地的农户便开始用水泥建起廉价的房屋代为出租。
京师附近更是整村整村的农户将自家的摊派草塌地给修建成了出租房,朱翊釴得知这些事后,哭笑不得,没想到京师的农户,倒是先于老广过上了包租公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