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竟有了前车之鉴后,后来者是有了历史依据可循的,唐太宗玄武门之变,彻底的将李唐的皇家亲情彻底的葬送。
而朱棣的靖难功成,则是给了大明其他藩王,树立了一个有利的榜样,远得不说,便说正德时期,宁王之乱,便是有力的佐证。
这些藩王,表面上臣服于皇帝,可内心里的小九九,谁又能真正得知,便是这些藩王不停的兼并地方土地,在隆庆帝这个皇帝看来,就是有谋反的嫌疑。
你不谋反,为何不断地兼并田地,还不是在积蓄实力,等待时机,好再来一次‘靖难’,喊一次‘清君侧’!
虽然看这些个藩王不爽,但隆庆帝也知道,大明不能彻底的削藩,不是说朝臣会反对,而是为了长久计,不能这般的做。
朝臣们那是巴不得隆庆帝直接一道谕旨下去,将全大明的皇明宗室,给全部削为庶民,那样,骑在他们头上的大山便要倒一座了。
可隆庆帝真敢这么做,那那些个勋贵,就得起别样的心思了,毕竟藩王宗室,乃是你朱家自己人,你隆庆帝对待自己人都能下得去这么狠的手。
那我们这些跟随太祖成祖打天下的勋贵们,还不知将来,你老朱家会如何的对待我们。
只要这些藩王们还存在一天,这些勋贵们,便是目前全大明最坚定的保皇派,皆因为只要大明还存在一天,他们勋贵的地位就无人可撼动分毫。
除非那些个勋贵自己作死,那另当别论不说。
流水的大臣,铁打的勋贵,可不是说说的,大臣们虽目前来说,还能压制住他们这些勋贵,可在大明初期,这些勋贵们的家祖,那个不是在朝堂上跺跺脚都能让人一震的主。
现在隆庆帝登基后,兵事频生,这些勋贵可算是看到了,他们再次发光的时机将要到来了,大臣们自然也是极力的争夺话语权。
在朱翊釴看来,赵贞吉提出的流官管辖海外,与高拱提出的藩王总督两制,其实就是文臣与勋贵间的权力争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