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花村的王郎中上山采药时,不小心跌下山崖当场身亡,幸亏徒弟与之同行,替他将一身皮囊完整带回家。若他一人独行,尸身怕是要被深山老林中的动物们蚕食个干净。
王朗中今岁47,是附近几个村落中小有名气的村医,他为人热心善良,医术颇高,大家对他极为敬重。
如今他意外离世,伤心的不止他的亲人知己,还有受过他诸多恩惠的村民们,他们第一时间赶到王家,帮忙照看哭晕过去的王家老太太,以及王郎中的妻子。
在村民们自发的帮助下,历时半个月,王郎中终于入土为安。
王郎中有一个22岁的儿子,名叫王远志。
王远志在母亲肚子里7个月时,母亲曾因惊吓过度差点小产,还是胎儿的他受到严重影响,出生时身体羸弱,时常惊颤难安眠,动不动惊醒啼哭不止。
当时他太小不能用药,“远志”这味中药有安神的功效,王郎中便为儿子取名王远志,给他增点福气,希望他平安健康长大。
另一方面,王郎中用中药药名为儿子取名,也是希望儿子长大后可以继承他的医术,治病救人,为自己谋一条出路。
在王郎中夫妇的悉心照料下,王远志甩掉小时候瘦弱的身体,长得高大壮实。只是可惜,他对医术不感兴趣,反而是种庄稼的一把好手。
对此,王郎中欣然接受,放任王远志去种庄稼,而后在村中收了一位温和好学的徒弟,耐心教导他医术,打算让他传承自己衣钵。
徒弟名叫梁文,跟王远志同岁不同月,是村里的可怜人。
梁文自幼丧父,老母亲一人拉扯他长大,靠着刺绣手艺,娘俩的日子还算过得去。剩下的余钱,梁母交了束修,让梁文得以在私塾里跟着教书先生识文断字。
7年前,梁母背着绣品到镇上去卖,回程途中遇大雨路难行,不慎摔倒后,右边眉骨那块磕到尖锐的石子上,离眼睛太近,右眼视力受到影响,从此看东西便不太清晰。
刺绣需要很好的视力,右眼受伤后的梁母不得不放弃绣绣品,将出路放在种庄稼上。幸好她的左眼视力不错,看得清庄稼在哪,才避免将它们当作杂草除去。
种庄稼,终究只能让梁家母子俩饱腹,再没闲钱供梁文读书科考。再者,梁文是极其孝顺的好孩子,根本不忍受伤的母亲去田地间劳作。
因此,他毅然决然放弃读书科考的路,打算走商路。他将自己多年念书积累的才识发挥到极致,制团扇,然后在上面题字作画去卖。
王郎中看梁文会识文断字理解力强,且性子不骄不躁,很适合学医,便稍稍提了一嘴,让他考虑放弃商路,转而好好专注医术。
不久后,梁文成了王郎中的徒弟。
而今,王郎中故去,梁文继承了他的衣钵,成为村里的新村医,开始独当一面。
这天,梁文被请去隔壁村里给人治腿疾,遇到一名懂医理的18岁女子宋裳裳,虽然她知道的并不多,但贵在勤奋好学。
梁文给人看病时,她一直都在旁边记笔记,等梁文不忙时便问一些问题。
“你真的好厉害呀!梁郎中,我将攒到的银子都给你,你能不能教我学医?”说这话时,宋裳裳双眼亮晶晶的,充满了期待。
据隔壁村的村民说,宋裳裳是几天前跟着村长到他们村的,她是个很好的姑娘。
宋裳裳告诉梁文,她自小父母双亡,是吃百家饭长大的,她懂的那些医理,全是村里人生病时,她自己观察询问人家的症状,又结合人家服用的药材,自己总结出来的。
没看过医书,全靠自己摸索观察,最终懂得这么多医理,这是很了不起的本事,再加上宋裳裳强烈的学医欲,梁文决定给她一个机会。
治完病人腿疾回稻花村时,他带上了宋裳裳。
回村没几天,村里的老黄牛就病了。
那是村里唯一的一头老黄牛,珍贵得很,是村民们凑钱买来的,开荒、犁地、播种、拉庄稼等,全都靠它。
平日里,无论轮到那家用牛,大家都心照不宣格外爱护它,就希望它健健康康,能够多用许多许多年。
它现在病了,村民们急得嗷嗷叫,不仅请了兽医来医治,甚至连梁文这位村医都请了。
梁文不擅长此道,不敢随随便便诊断,最终用药情况还得看兽医。
几天过去,换了好几个药方也不见成效,能想到的法子都用尽了,老黄牛的情况却越来越不好。
兽医毫无办法,提醒村长赶紧卖了,趁现在它还活着,估计能卖个好价钱。
纵然舍不得,但也没办法,如果不趁早脱手,拖到它真的断气,便什么都不剩了。
忽地,宋裳裳拿出了一个方子:抓一只癞蛤蟆碾碎,用早晨沾着露水的青菜叶包着,给老黄牛吃下去,再喂一碗青草上的露水。
“这方子是我先前听村里的老人说的,不知道有没有效果,要不要用你们要考虑好。”村民们正因黄牛有救了而高兴时,宋裳裳说了这番话。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本已是最坏的情况,只要有万分之一救回黄牛的可能,大家都愿意一试。
只是这秋高气爽的秋日时节,翻遍许多地方也没找到一只癞蛤蟆,村民们只好作罢,张罗着找商贩将牛卖出去。
找到买家那天,去深山里采药的宋珊珊拎回一只癞蛤蟆,村长跟买牛的阿叔商量买卖延后一晚,阿叔好心答应。
方子里所有东西备齐后,村长二话不说就要将癞蛤蟆丢石臼中捣碎,王远志伸手拦下:“村长,我力气大,捣得又快又好,我去吧!”
村长笑笑:“你小子,连这也要争,去吧!”
王远志拿好青菜叶,提溜着癞蛤蟆走向石臼,认真捣了一盏茶的时间,用青菜叶包好喂给黄牛吃下,又给黄牛喂了一碗露水。
这一夜,稻花村里好些人都没睡,就这么在村长家守着老黄牛。第二日天刚亮,老黄牛一声嘹亮的叫声,宣告它病愈,众人高兴得不得了,对宋裳裳千恩万谢。
秋收结束,王远志如往年般到山中帮忙采挖草药。正午休息用饭时,梁文指着半山腰一颗参天大树道:“远志哥,你还记得吗?去年秋天我们来采草药时,师父便带着我们在那棵树下烤兔子吃,烤了两只呢!”
“怎么可能忘记!”王远志闷闷道。
这话题过于沉重,最终还是宋裳裳打破凝重的氛围。他们本可以去其他山林采草药,却心照不宣来了这片林中,何尝不是在怀念王郎中。
傍晚回家时,他们三人在山脚遇到一个崴了脚的老妇人。
王远志放下背篓就要过去帮忙,被宋裳裳拦住:“远志哥,这样的荒山野岭,老妇人没理由来这里,还是不要多管闲事。”
王远志受了王郎中20多年热心善良的熏陶,瞬间急了:“裳裳,别这样想,这世上好人一抓一大把,她来这里总有自己的理由,我们遇到了,能帮一点是一点。”
说完,他推开宋裳裳,大步走向老妇人,问清楚情况后,吆喝梁文过去,宋裳裳劝道:“不要过去,梁文哥,万一她耍花招害我们怎么办?”
“别担心,就算她真要害人,我跟远志哥两个大男人制得住她。”梁文抬手摸摸宋裳裳脑袋,而后走过去给老妇人看伤,包扎。
气得宋裳裳跺了好几脚,转身背对着老妇人处,以此表达自己的不满。
半个月后。老妇人带着自家老伴,还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一家人浩浩荡荡来王远志家道谢。
“王老太太,感谢你们家远志救了我,还将我背回家中,不然我可能已被野兽吃了。”表达了谢意后,老妇人对着王奶奶和王母,狠狠夸了王远志一顿,将他说得似神仙般美好。
待王远志挖了一天当归回家,老妇人一家早已经离开了。
王奶奶拉过自家孙子,左右打量了好一会后,认真道:“我孙儿无论样貌,还是品行,确实难得一见,难怪惹人惦记。”
“奶奶,你别打趣我了。”王远志忸怩道。
看儿子害羞时别扭的模样,王母笑弯了腰,良久才停下,严肃道:“远志,你之前救的那妇人,今天来家中道谢,提了你的亲事,你背她回去在她家吃了顿饭,想来是见过他们家小女儿,你愿意与她结亲吗?”
“娘,我没仔细看过,就瞟了几眼,我对亲事没什么要求,只希望对方是个性情温和之人,最重要的是会好好孝顺你,还有奶奶。”说起婚事,王远志撇去先前的害羞,反而严肃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