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百五十五章 登州倭患

荡宋 贼大胆 2409 字 4个月前

倭寇的问题曾经一度成为大明王朝亡国灭种的大问题,可能有些夸大其辞,可在嘉靖看来,差一点就让他的和平修道环境提前破灭。

这个问题史家讨论过无数次,在大明朝真正的倭寇数量并不多,几个成气候成规模的大海贼诸如王直、徐海等。明朝中期参与剿倭的将领王忬曾向当时的嘉靖帝报告:据他调查,“倭寇”头领约有百余人,其中“雄狡着名”者,都是本国之人,如“徽州王五峰(王直)、徐碧溪、徐明山,宁波毛海峰、徐元亮,漳州沈南山、李华山,泉州洪朝坚”等。

他们的军事实力最辉煌的时候可以几百人追着几万的朝廷正规军打,打得大明王朝的军队满地找牙。东南诸省都是中国历代王朝的命脉税赋来源,几千年来北方的游牧民族再怎么打都是跟边陲种地的农民过不去,顶多就是民怨大一点,但是钱袋子伤不到,所以王朝还能扛下去。

但是倭寇一来生意做不成了,没了生意就没有税收,这一来封建王朝不干了,花了大代价来铲除这些疥癣之患。打了几十年的仗,看着是把倭寇都打没了,其实不然。

倭寇的出现其根本原因就是洪武年间实行的海禁政策,一开始就是禁止商业贸易,但是外面想来朝贡的人随便来。中国沿海靠海吃饭的人没有一千万也有几百万,加上沿海多山地盐碱地,不能打鱼贸易了想回来种地都不成,这样的后果就是大家一起造反,内地人造反就是攻州占县,沿海人比较讨巧,下海当海盗。

在海里造反可比在岸上造反成本来得低,利润又来得快!需知茫茫大海一旦海禁那是片橹不得下海,官府自然一样不可能去海上巡逻,没有雷达等设备,巡了也是白巡。

海盗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抢的又大多是商船沿海富裕之地,来钱快风险小,很快就能更新装备,海船武哭甚至是大炮一旦更新完成,官府都拿他们没办法。而且他们不是真的为了做海盗,做海盗是为了掩护走私生意,这雪球越滚越大,自然大家都想做海盗!

明朝一百多年到了中晚期,倭寇的问题成了危及存亡的大问题,但是解决的问题也很简单,用武力戚继光俞大猷打败了倭寇却不能杀光,而且成本还很高。一个人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彻底解决了这个问题,福建巡抚涂泽民。

开关放禁!

海关打开,大家继续做生意,这一来好了,大家都不用冒着杀头的危险走私了,谁还去当海盗?困扰了大明朝一百多年的问题没了,而且史载隆庆开关以后,大明朝的国库再次充实了起来,有了北面打蒙古人的本钱!

说实话明朝的言官鸟人们最喜欢拿什么祖宗之法来打击政敌,涂巡抚的作法是顶着多大的压力,而号称‘春药’大帝的隆庆皇帝做事竟也雷厉风行,一寻思觉得这才省钱又靠谱的做法,当年就把海关给开了。

陈江宁帮孙梁二人摆平自己的配军之事,二人无论如何也要帮陈江宁解决这件事。

当然梁川也想去看看是不是真有倭寇,这事有点奇怪,按理说大宋朝贸易搞得这么火热,自己也去过一趟岛国,岛国乱世刚平,大家忙着过日子,阿国还带着商船到了清源,大家做生意还来不及,怎么还会有倭寇?

陈江宁本想去府官报案,可是这些年来他自己没去外面走动,官府靠着几个儿子越作越回去,年轻人哪里晓得这些人脉关系的用处,吃的还是自己当年打下来的老本,这些年自己陈家的商船经常被劫,去官府去报官人家都报得烦了,官府也不爱搭理自己的事,许多案件就是不了了之,这么小的事情总不能再去动用夏竦的关系?这些年夏竦一直忙于西北的军务,更不能去打扰他,这次有梁川在,不管他能不能解决,把这件事借梁川的口传到夏竦的耳朵里也好!自己为他鞍前马后这么多年,他应该不会见死不救吧!

梁川把五十名镖师全部叫上,一行人清一色快马来到登州。

快马一夜未停。

登州自古也是重要的港口,戚继光的武职就是世袭在登州。此时已日五月多,登州海风吹来还有阵阵凉意。

本以为这个千年古港能与清源港相媲美,到了一看压根就是个小渔村,海边的风浪很大,海船只有零星数条海船与梁川停在梁山泊的宝船不相上下,其他的充其量就是清源港那些打渔的人家用的

小舢板。这些船舶一艘艘次序混乱,整个港口杂乱无章,远远地望去还有一股股的狼烟肆虐。

逼近海岸线,梁川终于看到了这些倭奴的真面目。

这样胆大妄为的倭人在以海为巢,在岸边用幕布圈起了一个小基地,在海岸线上高高望去,一个剃着髡头的小矮人正坐在椅子上,手着揣着一把小芭蕉扇,身边立着一排装着倭式甲胄的武士,腰间悬着两把细长的倭刀。

错不了当初他在源氏帐下,穿的是源义经的甲胄,佩的也是这样的长刀,这五尺差半寸的身材与高大的山东汉子更是形成鲜明的对比。

小主,

倭人的数量还有有点多,附近的州府全都闭紧门户戒严,沿海的居民在收到消息后大部分也都后撤,倭奴并没有讨到什么好处,放火烧了几个没有人的小渔村,老百姓撤走时把大部分的金银细软都带走,连根鸭毛也没有给这帮倭人留下。倭人还算有点脑子,渔船他们不会去动,有渔船渔民才会出海,出了海才是他们的天下。